更新:2024-11-06 08:01
首映:1954-01-07(英國)
年代:1954
時長:9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3
觀看數:67379
熱播指數:874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百萬英鎊:大師級的喜劇片 18世紀的金融市場
在古老的中國,一直有這種說法,“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萬能的”。在國外,富有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可見,金錢對于人類的價值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當今世界很多人都為了金錢什么都不要了,更有甚至,將自己的親人都出賣了,這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引導人們走向歧途。試想,有了錢你有能干什么呢?一個人孤苦無依,慢慢走到黃泉路。而《百萬英鎊》就是對這種愛財如命的現象的深刻反思,讓人們重新審視金錢的價值,不要被愚昧所蒙騙。
金錢可以買來什么?很多人會說金錢可以買來一切,它是萬能的,所以我們要拼命掙錢。他們這樣說也并無道理,金錢可以買來食物,金錢可以買來衣服,金錢可以買別墅,可以買高檔汽車,可以娶到漂亮的妹子,甚至還可以買來別人的尊敬,可以買來愛情,可以讓別人做自己的哥哥姐姐,似乎物質的、精神的,金錢都可以買到。
然而,你是否想過,這些都是真的嗎?物質的是真的,這些我們承認,我們不能否定金錢的價值,在這個世界沒有金錢我們幾乎生存不下去。可是
雖說眾所周知馬克?吐溫的文章極具諷刺意味,但自己卻很少真正拜讀。偶然有機會看了名著《百萬英鎊》的電影版,頓覺驚艷,自己又去把原文翻出來看了,發覺反而沒有電影版曲折和更具諷刺意味。
電影描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美國人亞當流落到英國,莫名其妙的拿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然后儼然成為了英國名人,不僅住著最好的套房,穿著最體面的衣料,出席最豪華的派對,甚至主宰著股票價格的升降??????
這是一個滑稽至極的諷刺故事,不管是飯館老板還是衣料裁縫,不管是旅館主人還是買賣股票的商人,他們對于亞當在亮出鈔票后態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都突出了周圍人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映射了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百萬英鎊》原文寫于1875年,是一篇不長的中篇小說,而電影版完成于1953年。從時間上來說,確實已經挺久遠了,雖然電影不管從畫質上還是拍攝技術上都已經和近期電影相差甚遠,但是到現在,這部電影依然受人推崇,原因何在?
記得之前聽過一句話:所謂名著,就是隨著時代的遷移而永不過時的精神,換句話說,無論相隔多少年
他是一個受一場風浪影響,失去航向,搭上貨船,從而從美國到達英國的人。當到達美國時,他身無分文,甚至負債。他的形象落魄,吸引了兩位打賭的億萬富翁。這兩位億萬富翁正在打賭——當一個窮人手握一百萬英鎊一個之后會如何。亨利得知這件事時,從最初的忐忑不安不想接受到一步一步開始使用支票。當人們得知他是一個百萬富翁時,人們的態度發生了極大反轉,由惡劣到恭維。甚至驚動了美國大使館,他們將他引入上流社會。隨著不斷負債,他開始慌了
所謂“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人們一般用這段話描述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常用它來感嘆社會的不公。但實際上,“馬太效應”反映出了管理的一個基本法則,即資源向高效率者傾斜。
《百萬英鎊》是一部老掉牙的電影,1953年拍攝,1958年就譯制到了中國。電影講的也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美國人亞當斯陰差陽錯來到英國,身無分文。正好有兩個英國富豪在打賭,給了他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要求他不動用這筆錢而在倫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說到底,這張鈔票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因為亞當斯必須在30天后原封不動把它還回去。但是,英格蘭銀行確認鈔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開。當亞當斯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時,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當他拿出這張鈔票后,很快變成了倫敦名人。亞當斯靠著這張鈔票的符號價值,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賺了20萬英鎊。
《百萬英鎊》的原作者是馬克·吐溫。這位諷刺小說的高手
經典邂逅經典
看書與看電影,這兩件事情都是講求緣分的。今天我就和一百年前問世的一部短篇小說以及半個世紀前上映的一部電影-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早上起來,優哉游哉地吃完早飯,無意間翻看到了一小段十分有趣的詼諧短劇,短劇開頭的幾行小字,“向馬克?吐溫經典《百萬英鎊》的致敬之作”,一下子燃起了我去了解這本早有耳聞,卻從未親自翻閱過的書的欲望。
眾所周知,戲劇化的沖突與轉折,是一部小說好看的關鍵。《百萬英鎊》中,處處充滿了這樣戲劇化的沖突與轉折,自然讓人手不釋卷!故事的背景設置,兩個英國富翁一百萬英鎊的豪賭,一個一貧如洗的美國青年一夜暴富之后,人生天翻地覆的轉變,所有的這些情結設置都是在如此的荒誕離奇中,而又不失些真實可信,讓人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
由于,時間的限制,今天我只是了解了一下馬克?吐溫這部小說的梗概,以及閱讀了少許經典的章節(但是日后,我是一定要把全文找來,好好閱讀的)。不過,晚上,我確是把那部1953年上映的
本片改編自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以前看的是黑白版的,似乎更有味道。這個蘊含諷刺意味的故事經過格利高里·派克的演繹,別具感染力。
派克在片中扮演一個正直的美國青年。出海迷失方向后,隨船來到英國倫敦。身無分文的他,遇到兩個無聊的英國富翁。這對富翁兄弟在銀行定制了一張一百萬英鎊面額的支票,一個認為這張無法兌現的紙對窮人來說毫無價值,另一個則認為只要有這張紙就可以獲得人們的信任。他們將支票給了亨利,并以他在三十天內憑這張“百萬英鎊”能否活下去而打了賭。
百萬英鎊:大師級的喜劇片 18世紀的金融市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