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22:40
首映:2010-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1-01-21(美國)
年代:2010
時長:97分鐘
語言:英語,意大利語
評分:6.5
觀看數:96431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感人!《在某處》電影劇本
索菲亞?科波拉1971年出生,那一年,美國《藝術新聞》發表一篇名為《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的論文,這是女性主義首次在藝術領域發起對男權的挑戰。就在那一年,他的父親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正在拍攝那部舉世聞名的電影《教父》,那年老科波拉才32歲,但已經成為了偉大的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則在自己32歲的時候,拍得讓她聞名世界影壇的《迷失東京》,那是2003年的事了。
我認為,這對父女的電影作品很值得合在一起觀看,氣場與故事架構大不一樣,至少可以直觀得出一個粗淺的結論,即:女性藝術家往往多表現個人情感,而男性藝術家則長于表現重大的歷史題材或政治內容。
老科波拉還活著,但已不拍電影,索菲亞?科波拉正是壯年,用一部很像《迷失東京》類型的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影片叫《在某處》。用壯年一詞形容女人,似乎稍顯不妥,并非女性無有壯年,而是一個“壯”字,稍顯陽剛氣。從《迷失東京》到《在某處》,皆為女性視角,獨特觀察,一以貫之,格調輕柔,結構疏散,一股女人氣。老科波拉的電影若比喻成大部頭小說
長鏡頭,長鏡頭,沉默的長鏡頭,唯有瑣碎的諸如每日清晨的割草機聲,洗澡時憂郁的流水聲填滿這種沉默。鏡頭長的令人窒息,輪入主人公的感受。是種百無聊賴的?是種悠閑自得?是種淪落頹廢?我想,每個人在這長長的鏡頭中都會有獨特的感受,at somewhere。
我想,那可能就是導演的用意吧。吧觀眾帶到一個獨特的somewhere。
不適合沒有耐性和愛好好萊塢式的電影的觀眾。
我想,這不是一部大眾喜歡的電影。看起來劇情平淡無奇,結尾似乎也是莫名不已。應該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到底是在說明什么?!在字幕在黑色背景下徐徐升起,我想起索菲亞之前的拍的那部《迷失東京》,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是平淡的,而她似乎在把這種平淡的感覺描述出來,而在電影里。即使你是大明星,即使你開著跑車,即使你在人群里萬眾追捧,到最后,關上門,面對四面而來的還是止不住的孤獨。電影的開始是一輛跑車在空曠的環路上跑了兩圈,似乎是人生的反復,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我們都在重復的一些事。只不過主角被跑車這個光環定義了;電影的最后他在空曠的路上,停下了車,步行的往前走,或許索菲亞是想告訴我們,即使你帶著光環,即使你開的是跑車,內心一樣會是空虛的!!
等整個片子放完,才回過味兒來。
第一鏡頭和最后一個的契合。開篇只是同一輛車畫著圓圈。我完全被科波拉大姐的預告片給騙了。或者說那個美麗的loli。
主角扔掉車然后興高采烈的奔跑,好像已經甩掉了一切。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你選擇了在最后一秒中貼題。你沒跑偏。
但是,用了無生趣的98分鐘影像來講述這樣一個人生路的故事難道是一種浪費嗎?而且對最關鍵的也是最后的主題的表達卻是如此的模糊。更糟糕的是,整個電影的表達方式,敘述手法,氣質和情緒,和迷失東京并無二致。以至于這像是一個糟糕版的迷失東京。
如果這是一個40到60分鐘的一個短片,那么他會很不錯。
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機,父與女生疏關系的體現。哎,越說越像了——父女的關系簡直就是迷失東京里比爾和斯嘉麗關系的翻版。中年演員的迷失也和比爾如出一轍。這樣想簡直讓人絕望,科波拉在毫無意義的重復了一遍自己。
把一個人扔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內因的困惑以及一個突如其來的積極的外因的干擾。片子里到處都是迷失東京的影子。她甚至懶得改動,不過是用同一個腳本來講述不同的兩種情緒
感人!《在某處》電影劇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