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7:52
首映:1964-03-21(中國香港)
年代:1964
時長:10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4
觀看數:85569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龔秋霞新作,原創三笑,根正苗紅
《三笑》是1962年開始籌備的,當年夏天導演李萍倩通過上海統戰部的協助,所有的音樂創作和配唱人員,都來自上海文藝界。這一輪先期創作,歷時3個月,李萍倩滿意地帶著這些配唱和音樂資料回到香港,由陳思思等人分別對口形練習和排戲,成功拍攝完《三笑》(1963年)。影片拍成后,香港左翼電影公司長城公司為上海市文化局買了6臺盤式錄音機作為報償,分別給了6個專業劇團。
1962年的上海電影市場非常火爆,尤其美帝電影被抵制后,香港電影場場爆滿。據市影片發行公司統計,從1960年代中期到1962年10月,上海共放映香港影片25部,上座率幾乎每場百分之百。香港影片的購票場景更是匪夷所思。每當港片上映的消息傳出,電影院就被包圍得水泄不通,購票隊伍不但數千之眾,且秩序混亂,沖破大門的有之;踩壞座位的有之;倒手販賣黑市票的更有之。派出所常常要出動相當警力去維持秩序,打擊違法,還需要派人增援。有一部陳思思主演名為《美人計》的港片售票時,一家影院門口排隊達6天6夜。當時上海街頭有句流行語“千方百計為‘一計’(指《美人計》)
依然很清楚記得小時候《三笑》掀起了巨大的觀影人潮和社會談資,哪怕是我們當時生活的小縣城,似乎有段時間長輩們都在談論這部電影,人們興高采烈地、歡笑愉快地,洋溢著美好的心情。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清楚地完整地跟著一起看過?估計覺得無非是才子佳人的老套故事,應該是并沒有什么興趣,所以最多也僅是以上的“話題”記憶而已,對片子沒什么具體的了解和印象。
所以今天的觀影是一種看新片的感覺。但是因為周星星《唐伯虎點秋香》的多次格式化
知道這部電影是聽俺娘說的,是當年奶奶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俺娘一說起來,陳思思,那~然后就不說了,好像陳思思跟她很熟似的,好像一提陳思思,其他都不在話下了,自身形象立刻高大起來。誰讓咱那時候歲數小啊,沒機會看到內部參考電影,只好老老實實等長大等機會等翻身。
終于有一天,被我買到碟了,嘿嘿……名不虛傳。宮裝美女的標準從此定了。
這種黃梅調的電影,不光好看,而且好聽。(評彈)《山歌調》、《湘江浪》、《茉莉花》 、《吟詩調》、《茉莉花》轉《吟詩調》、《吟詩調》轉《吳江歌》 、滬劇《快板慢唱》、《山歌調》、《吳江歌》、《梨膏糖調》、《哭七七》、《道情調》 、《楊柳青》、《紫竹調》、《知心客》、《銀紐絲》、(錫劇)《大陸板》、《拔根蘆柴花》、《泗州調》、《紫竹調》、《無錫景調》、(評彈)《山歌調》、《摩珂薩》、《疊斷橋》、《剪剪花》、《煙花女子告陰狀調》 、《小扳艄》、《梨膏糖彈》轉《楊柳青》 ……這些都是電影里的唱腔,《三笑》號稱是真正為黃梅調電影「黃金歲月」畫下句點的壓卷之作
古寺、漁樵、明月、楓橋 ,小唐的八月十九,繡著鴛鴦的石榴包,斟著醇厚的秋意,糅著甜蜜的滋味,一個夢里江南,才有這風流才子,傾心三笑。
這樣一個背景已足夠夢幻,但向群的演繹才真正迷人到難以忘懷的程度。
云巖殿,拜壇前,脫解元巾,輕搖紙扇,書生氣地撩一下前襟,輕輕邁步湊近意中美人。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唐解元志得意滿的自信和氣度,宛如珍珠發出不刺眼卻奪目的明光。
辯金龜瓷龜的紫竹調,雖未透露身份,但能感覺出書童灰衣下儼然是個翩翩才子,果然,涂了金粉便成材,嘴角輕輕一撇,揮一揮水袖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長眉入鬢、杏眼傳情、粉面含春、婀娜多姿,最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韻味。
好一個西冷,好一個洞庭,參罷那個靈隱,轉回蘇城。到虎丘,拜一拜云呀云巖神呀,再轉東亭。(描寫杭州的小調)
新選的童兒十八春,聰明俊俏太師驚。真驚人呀,哎唷,兩眼如明燈,雙眉如劍分臉蛋如敷粉,雙頰紅噴噴,玉琢如天生,走路像風行,哎呀唷,我心兒里撲騰騰嗯
分明是不懷好意為裙釵
龔秋霞新作,原創三笑,根正苗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