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19:37
首映:2016-12-09(中國大陸) / 2015-09-05(威尼斯電影節)
年代:2015
時長:123分鐘
語言:藏語
評分:7.7
觀看數:70331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塔洛:紅氣球在風中飄蕩
看不懂塔洛,就不懂藏民,即使你到過西藏。
塔洛一輩子活在青海西藏交界的山里,以放牧為生,他能把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倒背如流,開場的一幕,在警察局"為人民服務"幾個題字下,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然后問,像我這樣放羊的,是為人民服務,死后應該重于泰山吧,這是放牧的藏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每天與羊群結伴,打水,喂奶,放炮趕狼,夜里在深山里聽著桔子江,哼著伊拉,外面世界的一切,似乎離他很遠,這是2004年。當塔洛認識了想走出山里的女孩楊搓,早已平淡的心似乎有點動搖,夜里羊群被狼偷襲
第一次看一部藏族影片,這部影片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孤獨,一個常年不融入社會的中年男子的孤獨和無助。影片的敘事非常的簡單,講述一個牧羊人來辦理身份證,在辦身份證的過程中他認識了一些人、了解了城里的事和物,碰到了一個青年的女人,有了陪伴,有了所謂的“愛”。因此,為愛而瘋狂,為愛而改變,為愛而突破自我,到最后,他還是孤獨的、無助的。影片中牧羊人的辮子就是一種象征,辮子的舍棄就是牧羊人自我的突破,就是牧羊人對現代化的適應,就是牧羊人對愛的證明。可辮子雖然失去了,外表上好像適應了現代社會,但其內心仍然還是原始的,它還是記得毛澤東語錄,還是明白好人與壞人,最終還是逃離不了內心的審判,最終內心還是孤獨無助的。
在看影片的過程中,我總是有種感覺,感覺導演在將我們進行隔離,我們永遠都是處于被動的狀態在觀看,監視的視角、旁觀的視角、邊緣化的構圖和黑白化的影調總是給予我的感覺是凄涼,所有的都是凄涼的。同時聲音的運用,當牧羊人來到城里,來到理發店總是有街道的聲音、總是有聒噪的聲音,讓你覺得這個社會是躁動的
塔洛在開頭和結尾兩次背毛澤東語錄形成了一種形式上的對應,不過結尾卻是用鏡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墻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反過來的!
留辮子的時候,所長說:看塔洛像個好人;剃成光頭以后,所長又說:以前看塔洛有點像壞人,現在怎么看都是個好人——而對于塔洛來說,靠著異于常人的記憶力放著三百多只羊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死后會重于泰山的好人;后來因為醉酒導致羊群被狼咬死,他認定自己變成了一個死后會輕于鴻毛的壞人!【兩人對于好人/壞人的區分標準,又形成一種形式上的對立】
所長說
在我的心目中,西藏除了雄偉的布達拉宮,就是從納木錯到拉薩公路上連綿不絕一路跪拜的朝圣者。但是這些符號化的東西并不是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或者說這些只是世俗者眼中的西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西藏究竟是什么,是導演想要詮釋的東西。
電影里的塔洛總是在糾結于“為人民服務”,糾結于“死亡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其實,這是把西藏的精神內核世俗化了,也許是想讓觀眾更加容易接受。我以為,傳統西藏社會的精神內核在于對普羅大眾的悲憫,是把自己奉獻給佛祖的虔誠
《塔洛》里有個片段是局長催塔洛去辦身份證,塔洛不明白什么是身份證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辦身份證 ,局長告訴他有了身份證人家才能知道你是誰,塔洛沉思了一會跟局長說 “我自己知道我是誰就行了啊。 ”我那時就在想 對啊 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就行了啊,其實會有多少人真正關心你是誰,身份證證明不了“我”它能證明的只是一種“別人想要的答案”但是我們仍然要被強行制約規定去不斷徒勞無功的證明“我”
塔洛:紅氣球在風中飄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