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8 04:47
首映:2016-09-01(威尼斯電影節) / 2016-09-02(美國)
年代:2016
時長:13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0
觀看數:70642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大洋之間的燈光”我們不能延誤,星辰在指引我們
曾聽說,在自我情感控制上達到變態地步的人,每逢意識到自己正陷入對某樣事情的癡迷時,就會立刻抽身離去。只為了不背離初衷,不被控制。
執念,源自渴望,終成欲望,乃罪惡之源、犯錯之始。
如果不是連續兩次流產讓 Isabel 對孩子的渴望達到偏執的程度,她不會逼著丈夫違背燈塔看守人的條約,隱瞞情況不上報,把海上遇難者的孩子據為己有。得不到的,令人成瘋成魔。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終歸太難達到。
觀影的我,處身事外,當然可以理所當然地去責怪 Isabel 剝奪他人兒女的不道德。可其實當深陷其中時,又哪有那么容易放手?哪有那么清醒的頭腦去明辨是非?
無欲則剛,不為欲望所控,得以規避傷害,那是強者的手段。而弱者,在與欲望博弈中不戰而敗,為其所奴役。或是在追逐的路上滅亡,或是欲望滿足后得以享受短暫的幸福,而后的人生都在吞咽苦果。Isabel 如愿以償,暫時擁有了孩子,過了四年的幸福生活。可是良心覺醒以后,當所有人都回到自己本來位置之后,她良心一直受著折磨。不是上帝不原諒她,是她過不了自己的一關。
(原載威尼斯電影節期間的騰訊娛樂報道)
“仿佛是要賠罪似的,這個島嶼——杰納斯巖——上有一座燈塔,她散發的光束覆蓋了方圓30海里,為經過這里的船只保駕護航。每個夜晚,她就在那里,旋轉著,發出持續而穩定的嗡嗡聲,似在空氣中低吟,公平,沒有偏見,不責怪巖石,也不懼怕海浪。她在那里,履行著她為拯救而生的使命。”
這是2012年暢銷小說《燈塔里的陌生女孩》中,對故事最重要場景——杰納斯巖——的擬人化描述。英國作家M.L.斯特德曼虛構了一個位處澳大利亞西岸外100英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交匯處的小島。1926年4月27日,是作品中奇跡降臨的那一天。一條載著哭啼嬰兒的木船出現在了燈塔守望者湯姆的望遠鏡中。
在改編電影《大洋之間的燈光》中,奇跡降臨的這一天被精雕細琢的影像完美呈現。艾麗西亞.維坎德扮演的伊莎貝爾,跪在峭壁邊緣,望著一枚用浮木制成的新十字架,下面埋著她沒能出生的第二個孩子。這個未圓媽媽夢的年輕姑娘掛著凝重的表情,像是一種絕望的認命。因為一段一見鐘情,她跟著一個月僅此一班的補給船
作為媽媽,對這種子離母散的情節毫無抵抗之力,忍不住淚崩。對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個人的立場都非常理解,女人對孩子的母愛渴望,男人對愛人的承擔和道德的拷問,讓人揪心。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聯系孩子生母,他們可以永遠幸福下去,但他備受戰爭殺人后的心理創傷無法原諒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諒了他們,減輕了他們的罪刑。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張的一個品行,如同佛教的大愛。孩子,養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讓人體會,并產生同情。相比中國講販賣兒童的電影《親愛的》,主要站在買孩子養孩子的農村婦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卻沒有做較多深入探討。當然兩部電影要講的東西也不太一樣,但《大洋之間的燈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親愛的》更切合中國的真實問題。
兩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點,希望真實中這對couple能像電影里一樣相愛一生。
“大洋之間的燈光”我們不能延誤,星辰在指引我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