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1 23:03
首映:2015-05-16(戛納電影節) / 2015-09-03(以色列)
年代:2015
時長:95分鐘
語言:希伯來語
評分:7.1
觀看數:51464
來源網:三年網
【愛與黑暗的故事】現實與夢想本身就存在一道界限
關于女人的孤獨,其實可以講的很深的,但她既想講好一個女人的悲哀,又想講戰爭中的耶路撒冷,又想講兒子的內心獨白和感受,還有以色列家族的延續和矛盾,這就導致有人無法理解電影的傾向,有一些獨白是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家庭空間里女人的愛與黑暗,但太少了,而且其他傾向的獨白又將這一獨白沖散,變弱,導致了這部電影行為的混亂。但是關于其中母親的悲哀,娜塔莉是理解的,只是她沒有足夠的經驗讓影片的所有獨白、行為和人物傾向于那悲哀,沒有將那悲哀就那么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感同身受,為之觸動
因為是改編自暢銷小說,影片本身延續了小說文藝的筆風,行云流水的旁白藝術感極強,只可惜前半部分過于冗長,并未給之后劇情作好了鋪墊,娜塔莉飾演的母親驟然的情緒變化來得有些突然,而事后給的解釋又過于牽強,說好的家族百年榮辱變化并未感覺有多深刻,作為觀眾你大概覺得導演想要表現什么,但能感覺到她并沒表達好想要表現的,有些遺憾。但仍不能否認娜塔莉對劇情精心的細節處理,比如有個場景是猶太人被邀請到阿拉伯人家作客,證明那時候雙方仍是能友好相處的
以下內容寫于2018年4月24日
剛剛結束一次大英課的presentation,今天補進豆瓣里。
準備movie review,選了這部非常非常喜歡但也非常非常難講的電影。
從Oz的原著到Natalie Portman的電影,都無視了觀眾對于劇情推進的急切,你只能跟著那詩意又緩慢的敘述,慢慢的在后面走,從一個猶太家庭的生活瑣碎去窺探那個宏大歷史背景下整個民族的悲歡,又站在歷史之中去理解這個小家庭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歸宿。
家庭和歷史的隱喻很常見,但是它好像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
一位情緒充沛,靈感四溢母親
聽說之前負面評價不少,其實看的時候也覺得沒什么特別抓人心弦的情節,感覺沒什么亮點,但是這部93分鐘的片子背后沉積的是猶太民族千年以來的歷史,需要經過很多的歷史與文化知識才能對片子了解得比較透徹,所以說實際上之后仔細想想覺得還是可以的,畢竟第一次執導。女神的演技還是一如既往得突出,這個毋庸置疑,其中有幾個鏡頭也讓我想起她之前一些電影的場面,比如自抽耳光與《黑天鵝》中的自虐情節,窗邊的轉身凝視與《偷心》里那個帶著淚的突然轉頭。首次嘗試希伯來語片子,為拍攝而惡補的以色列口音、歷史知識很值得肯定。許多拍攝手法也用得非常不錯,畫面處理與場景切換、特寫做得很不錯,音樂悅耳動人,頗有大師風范,大概是從之前合作過的大導演那里學到了很多拍攝和處理技巧,唯美的文藝之風撲面而來,對影片氛圍的營造可以說是片子最大的亮點。另外,還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建議列入以色列的愛國教育電影系列哈。
個人覺得電影最大的缺憾就是時間太短了,故事講得比較急促,而且情節也沒什么大起伏。按照歷史背景來說
本片是納塔莉電影處女座,改編自伊朗小說家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或40年代,以色列復國之前。講貴族女人從詩意文藝到經歷家庭婚姻,夫妻妥協,婆媳矛盾之后,被生活所摧殘的故事。女人是作者的母親,她被生活摧殘,但最終并沒有敗給時代,女人自殺而亡,像是鳳凰涅槃。用死亡的方式捍衛不可被生活侵蝕的自我。而愛與黑暗,生與死,光明與黑暗的關系是本片主題,圣經林前4:13說…愛的反面是黑暗,反對別人包容太多,心里會痛苦,愛別人的同時,若沒有信心與信息支撐,也會被黑暗吞沒。愛與黑暗的關系
首先,我不認為這部影片很乏味。試問,難道只有喜劇,倫理片才能吸引群眾的目光?
娜塔莉塑造了一個性格豐滿的人物。她從一個活力少女變成一個壓抑少婦,這不僅僅是戰爭導致的,更有年少時期對自己美好未來期待的破滅。她是個極端化的人,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只能是給別人,但隨著日子的積累,她的內心已經hold不住了,她變得不愿和家人交流,整夜睡不著,她需要一個解脫。她是自私的。她缺少一個信仰!
對于兒子的轉變,真令我欣喜。他懂得面對問題不僅可以用暴力去解決自己的懦弱
【愛與黑暗的故事】現實與夢想本身就存在一道界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