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10:39
首映:2014-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15-03-19(約旦)
年代:2014
時長:100分鐘
語言:阿拉伯語
評分:7.6
觀看數:33087
來源網:三年影院
意外!希布–流血狼血液
通過沙特阿拉伯的漢志地區,從大馬士革到麥地那的漢志鐵路,是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的主要鐵路之一,也是穿越沙漠的重要路線。這條鐵路始建于1900年,是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命令,計劃一直延伸到麥加,以便人們朝圣城進行朝圣。但它的主要動機是加強帝國對帝國最遙遠省份的控制。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有建筑工程停工,這條鐵路距離最終的目的地還有400公里。當阿拉伯人由英國戰略官員領導時。T.E.勞倫斯起義反抗土耳其統治,鐵路成為主要目標。今天,大部分鐵路被遺棄在沙漠中
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有大背景的原因。光看到沙漠和群山,駱駝緩緩而行,我就已經將場景和自己的回憶結合起來,恍恍惚惚了。我想到虐心的追風箏的人,想到最打動我的群山回唱,還有電影巴別塔,也許還有厚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但這個故事本身和宗教信仰卻無多大關系,腦海里帶著這些去看這個故事,即便是演員們一直騎駱駝到電影結束,我也許也會看完。希布的堅韌,以及害死人的好奇心,以及隱藏在兩者之下的復仇之心。
小孩子把玩槍,是巴別塔中一個故事的導火索,只不過巴別塔又一槍開始,而希布從一開始因為沒有掌握所以沒有得到子彈的使用權,后來哥哥給他殺羊的機會,他一樣沒下得了手,給水井邊的敵人挖出彈片,算是初次,而最后,他終于舉起槍,完成了成長或蛻變的一擊。
在2016年奧斯卡金像獎初選的九部外語片之中,約旦選送的影片《希布》和哥倫比亞的《蛇之擁抱》可以說是相對異質的。它們來自異教的國度,沒有繁冗的故事和劇情,也缺乏一種類似“反戰”或“女權”這樣得以簡單概括的價值和理念。兩部電影都是以異族的視角審視西方,在文明沖突的背景之下展現個體的處境,前者在玫瑰沙漠,后者則在熱帶雨林;前者的主角是“狼”,講的是弱肉強食的陽剛和蒼涼,后者則以“蛇”作比喻,說的是神秘莫測的陰柔和野性;前者以一望無際的黃色大漠與藍色天空襯托人的孤獨和成長,后者則抹去了森林所能帶來的一切視覺震撼,用單純而晦暗的黑白影像為整個時代定下基調。
<圖片4>
單看《希布》,震撼依舊不減。大漠、駱駝、水井,這部影片先是以貝都因人的視角重述了《阿拉伯的勞倫斯》,繼而又以《西部往事》式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左輪手槍下的復仇故事。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希布一槍打死了殺害他哥哥的兇手,而這個人同時也是帶他走出大漠的恩人。正如《回歸》中的弟弟害死了他的父親那樣,希布由此完成了從孩子向成人的轉變
劇透慎入。
剛剛看了Wikipedia上的介紹,意識到影片的字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導致前因后果跳躍,不易理解劇情。在希布與強盜去往土耳其軍營的路上,曾經碰見過一隊阿拉伯革命者,即那隊詢問強盜哪來英國手槍的人。他們問強盜是否看見那個英國人,他卻對他們撒了謊。
實際上,革命者此時正在等待英國人的炸藥,卻不知強盜擄走了英國人的炸藥,但沒有告訴他們。
T.E.勞倫斯的《智慧七柱》中,曾提到阿拉伯革命者鐵路游擊的危險。漢志鐵路修建于沙漠,周邊幾乎沒有掩體。土耳其軍隊的裝備又遠比阿拉伯游擊隊精良
《希布》是一部約旦電影,故事情節很簡單,生活在大沙漠的阿拉伯小男孩跟隨哥哥給英國人帶路,去找一口井,結果哥哥、英國人、英國人的隨從都被人打死了。他被扔到井里,九死一生,和仇人相互幫助活了下來,最后又用槍打死仇人。影片的場景是大沙漠,干旱、荒涼、貧瘠,本身生存就很困難,渴死、沙塵暴、饑餓隨時會致人死地。再加上,暗藏的各種危機,稍不留神,就會死于非命。原始、殘暴,生命的脆弱,小男孩的無助和頑強。影響較深的是,小男孩的仇人,打死他哥哥的人,一個經歷豐富的曾經是朝圣者的向導
意外!希布–流血狼血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