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9 03:12
首映:2014-10-30(中國香港) / 2015-04-17(廣東地區)
年代:2014
時長:89分鐘
語言:粵語,漢語普通話
評分:6.8
觀看數:8034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點對點”深刻的劇情片 更確定了我想要的
點是什么?是一個個年份?是一個個地鐵站?一座座建筑?一方方界碑?一件件事情?還是一個個人?答案當然都是的,然而每一個人為分割的點連結的方式幾千萬種,就好象每天擦身而過的人一樣,我們從什么地方開始相連,又如何連接一致呢?導演最值得鼓掌的地方是用了這么一個很有詩意也很有創意的符號,而且用很散文化的節奏與拍攝手法來呈現。
回倒電影首先人物就是有趣的“點”。兩個看似毫不相干,背景很不一樣的人物很有代表性。一個來自大陸的高級知識分子,不知為什么離開大陸,來到香港,一個土生香港人,70年代移民外國,現在重返。另外,其它角色也好像不同的點,代表不同的連結方式。于是,導演借兩個高等知識分子角色的游戲俯瞰蕓蕓眾生,帶有幾分譏諷,幾分憐憫。
年代,是這部片的重“點”,作為懷舊的基調。70年代不斷出現在影片中。的確,7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段,那是香港麥理浩做總督,香港快速起飛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曖昧的年代。正如呂大樂在《似曾相識的70年代》一書中指出:"在未有一次系統檢驗之前
個人評分:★★★☆
陳豪扮演的一個海龜回港后在各大港鐵站點墻上涂了許多由點組成的涂鴉,所有點按一定順序連起來都是各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的香港本地文化歷史標志,但由于點與點之間沒標明數字順序因此從來無人破解。直到一個內地來港教普通話的女教師逐一解開了這些謎題。
其實看我這么寫出來的劇情梗概應該是部挺有看頭的文藝小清新愛情小品,電影也的確拍出了些“慢生活”的情調以及舊香港歷史的一些情懷,可卻讓我有點難以融入,也許是跟電影對情懷素材的表達大多只流于表面有關吧。也或者,是因為我并非香港本土人。
但電影偏偏選了一個內地人作為女主角去折射香港歷史文化,所以其實談及情懷和文化喜好,很多時候未必與個人的出生環境與文化基礎相關,更多可能也是因人而異的心態使然。
主觀上對這部電影不感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題材在客觀上值得當下的電影文化肯定。
一部看似造作煽情的港片,為何還是贏得不少贊譽。
我想,黃浩然首部編導的《點對點》(2015),還是觸及到了港人內心深處的懷舊情節。隨著內地人源源不斷涌向香港,彈丸之地遍地都是大嗓門的普通話,匆忙的香港人多少有些不適應。
旺角真是旺了,以至于港人都不想再去。滿眼都是挑貨的內地客,對于港人,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于是,“土豪、暴發戶與蝗蟲”這些不雅不敬之語,隨口而出,則引發了內地與港人在網絡上的更激烈交鋒。越來越多的港人,自覺與不自覺地懷念起老香港的味道。說白了
“點對點”深刻的劇情片 更確定了我想要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