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0 22:57
首映:2010-01-22(中國大陸) / 2010-01-28(中國香港)
年代:2010
時長:125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5.6
觀看數:78948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孔子:失敗!最真實,最客觀影評
1月22日,《孔子》公映,并在全球發行2500多拷貝以紀念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1月23日,我在北京UME國際影城看了《孔子》,影廳上座率不到3成,看完后我也很不人道的沒掉眼淚,感覺真對不起發哥。
1997年,胡玫花了44集的時間講述《雍正王朝》,劇集當年創下央視收視高峰;到了2003年,胡玫又花了58集的時間去描繪《漢武大帝》,按照這個邏輯,胡玫應該是拍的歷史人物越久遠,花的時間越長久,可是這次的《孔子》她只用2個小時就講完了,后果可想而知。
影片開場就是73歲白發蒼蒼的孔夫子坐在毫無誠意的山水特效前回首往事,然后鏡頭直接跳到孔丘51歲時迎來自己仕途頂峰,會見魯公,而之前他因開辦私人學堂以博學聞名而學徒眾多只字未提,可見胡玫為觀眾預設的門檻可不低。可憐的我記性極差,只記得孔夫子一直都有“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的幾個標簽,但他為何被貼上這些標簽我就一無所知了。
而電影接下來也沒有給出很好的解釋,因為胡玫在接受采訪時曾說,自己希望把孔子拍成一個普通人。所以這個普通人就能在一年之內從一介庶民升任小司空、大司寇、相事
充滿硬傷的孔子:
1、編劇編的一塌糊涂,全片長2個小時可給人的印象是劇情極其單薄:就是流亡和魯國官員2個時間段~對孔子本人的塑造一點都不豐滿:究其原因原來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塑造周迅南子?又花了點時間去塑造陳建斌?
你把片名干脆改名叫孔子與南子加魯國季氏的愛恨算了。
胡玫顯然沒看過甘地傳!
2、剪輯凌亂,剪輯剪得把攝像鏡頭搞得讓觀眾找不到北。除了一開始那個孔子的由遠及近放大鏡頭外,其余的你根本感覺不到鏡頭的的位置。
當然這也是場面調度混亂所造成的。
3、主要演員表演倒還可以~顏回是表演的明顯敗筆:不該笑的時候笑,該笑的時候不笑~當然這也和導演指導的不到位有關~
爛片是由爛導演造就的,演員也是有心無力。
其實不管是不是為了讓位《孔子》而讓《阿凡達》強制下線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我都對《孔子》沒什么興趣。首先,我對這題材就不感興趣,因為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一個知識分子,當然我對他的了解,也就是讀過一點《論語》,還看過李零寫的那本《喪家犬》。
給一個知識分子拍傳記片不容易,因為知識分子故事大多缺少戲劇性,或者說他們生活中的戲劇性都不太好表現,不像巴頓將軍,即使不能表現矛盾,至少還可以拍他指揮戰斗,而戰爭本身的勝負就有很大的戲劇性,而文化人,動刀動槍就不像了。
我一直覺得《梅蘭芳》作為傳記電影還是不錯的,雖然趕不上《莫扎特》,不過我和所有人一樣,也覺得《梅蘭芳》的最初一段最好看,好看的原因就是他有一個很強很直觀的矛盾沖突,有了矛盾就好看。后面的兩端故事矛盾沖突都不強烈,尤其是和日本人對立的那段,梅蘭芳作為一個藝人,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逃跑加上留胡子,所以《梅蘭芳》的票房就趕不上《葉問》,葉問作為武學大師,他可以直接和日本鬼子動手,一動手就好看了。
梅蘭芳不能動手,孔子更不能動手
本來是想打四星的,但看那么多人打了很低的分數,還是打了五星。
今天晚上和大家一起看了這部電影,被很多片段觸動到了。記錄一些讓我比較記憶深刻的點吧。
其實在我的印象中,我以為孔子一直是一個怎么說呢?比較溫和的人。就是說話也是慢慢的,聲音是比較輕的,比起一個那么大的官職的執政人,感覺更像一個普通的文人。但是看了這部電影,我才了解到原來他是一個那么堅定有氣場的人。按照電影里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很像大人物”。和別人爭吵的時候也不像我想象中的和和氣氣
中文專業的我,對片尾“世人理解我是為著這本書,不理解也是為著這本書”一說百思不得其解,實在覺得自己笨拙的要命,學了那么多年為啥就是想不起來孔子寫過書?后找周圍同樣愛讀書人問了一圈,確實沒寫過啊……
話說回來,除此以外這部電影的對白還是很有意思。溫故知新了不說,還在閱歷適當增長之后終于讀懂了只言片語。
記住的一直是: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三人行必有我師。
非禮勿視,勿聽,勿動。
………
還有很多,慢慢回味。
孔子:失敗!最真實,最客觀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