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23:24
首映:2010-01-22(中國大陸) / 2010-01-28(中國香港)
年代:2010
時長:125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5.6
觀看數:74748
來源網:三年影視
孔子:到底誰出了問題
首先,我支持大家反對行政干預娛樂市場。
接下來正文:
電影大的語境基本是正確的:戰國時期,弱肉強食,社會處于無規則的混亂狀態中。秩序不復存在,同時使新秩序的產生成為可能。
南子的那個戲。。。估計是沒辦法,總得加點女人的戲吧。。。不然電影里一個女人也沒有。(孔老二的老婆女兒是湊數的,不算)其實還是沒有女人比較儒家:>
電影里面孔子悲天憫人,道德高尚。。。實際我也不知道,也沒見過他,不過我感覺呢,他還是把君臣父子的倫理關系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說他的善是在這個框架內的。當然電影要把他渲染成博愛一點也未嘗不可。
最失敗的是:沒有把當時百家爭鳴的語境描繪出來。或許是因為如果對比的話,孔老二要失色很多?
至于大家罵孔子會武功是笑話,這個有點過分了。史書記載孔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電影著重表現了他的射,是再合理不過的。而且戰爭場面一帶而過,處理還是可以的。
喪家狗的形象是很適合他的。他的理念屬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比他大膽,高明的想法有的是:道家,墨家等
胡玫用拍電視劇的情懷拍了一部電影,于是就大錯特錯了。從鏡語到臺詞,實在不像一部電影,即使演員的演技水準再高,片子還是不受待見。這部電影看的時候總讓人頻頻出戲和思想跑毛。我記得初中我寫過一篇作文,有點類似于《雍正王朝》的觀后感,結果拿下考試作文最高分,那個年紀的我們其實是不喜歡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但是一部《雍正王朝》俘虜了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可能胡玫還是適合做電視劇的。從《雍正王朝》、《香樟樹》、《喬家大院》、到《漢武大帝》等,收視率始終不俗。看到《孔子》的時候,沒有感到有多偉大的情懷和多強烈的氣場,我甚至一度想起《梅蘭芳》,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它始終不及《霸王別姬》,但是在這部電影里觀眾是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情懷,梅蘭芳的民族氣節和藝術精神也是打動人心的。而《孔子》里,沒有最應該有的情懷。甚至個別鏡頭攝制仍然略顯粗糙和稚嫩。
1.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孔子的夫人給孔子系腰帶的時候要有那種表情?那種表情多一分是欲望,少一寸是痛苦,還喘幾下……整個讓人看著別扭。圣人的夫人再隱忍也是正常人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不是要去看什么孔子的一身是顛沛流離的,而是去品味這師徒間深深的感情,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在孔子背井離鄉的時候,是誰一直追隨在他的左右,又是誰為了他而犧牲,這一切都只能用兩個字來回答——弟子。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又有多少人是真心相對的呢?到了緊要關頭,又有多少人會在乎別人的想法呢?就像魯王和季氏,先不顧一切的趕走了他,后在快國破人亡的時候又想起了他所做的一切而把他請回?
所以,試問,在這樣的年代里,這種師徒之情難道不值得歌頌贊美嗎?
《孔子》不是一部爛片
據說現在孔子被批的很爛,我覺得不至于。有的人說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達簡直不能比,一定要這樣比,我可沒辦法。
《孔子》不是爛片。2009年,無疑是中國電影的“爛片年”。出的爛片不計其數。我們曾經想就爛片這個話題做一檔《影評聯播》。可惜沒做成——托爾斯泰說過:“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爛片的爛都是一樣的”——我們評來評去,對每部片子的評價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珍愛生命,遠離爛片,沒必要為了做所謂的影評,而以身試爛。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爛”相比,還是高下立判的。我不只一次的說,孔子的編劇和表演不錯(注意,我謹慎地避開了導演)。
劇情很流暢,故事也比較精彩。從孔子在魯國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爭失敗,再顛沛流離于諸侯國,最后回到魯國。我覺得編劇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爭的戲很緊湊。“子見南子”這戲嵌在劇中也不突兀,分寸好。雖然流浪的戲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艱難回歸還是非常感人的。孔子離開魯國,我為他委屈。終于魯國人認清了孔子的價值,希望接他回去使
原豆瓣評論頭名《影迷為何要...》的后半段影評部分
你的文章"影迷為何要這樣對待《孔子》?"不是關于 孔子 的評論(),它已被轉成了你的一篇日記,相關的回復和推薦也一并作了轉移。你的日記 影迷為何要這樣對待《孔子》? 里所述的內容含有《社區指導原則》中不歡迎內容,現已轉為 僅自己可見 狀態
--豆瓣
現貼 影迷為何要這樣對待《孔子》? 之后半段影評部分,是影評啊,網管別刪了別再幫我寫日記了。
----------------
(有人說這不是影評,那么關于電影本身:
1:電影比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時候易走神,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臺詞半文半白尚可回味。感覺電影的教育意義不明顯,挖掘的不夠,不如認認真真看本孔子的傳記書。反過來想偷懶把本片當作紀錄片或者傳記書來看的人,其實也只能蜻蜓點水的看點孔子后半生皮毛故事選集而已,最后還是一頭霧水。
2:演電視劇的演員熟臉太多,所以影片的電視劇的味道比較濃,有種“打開電影看電視”的感覺。還算中規中矩,總體比《花木蘭》好
打低分跟強迫阿凡達下線無關,純粹從片子本身出發:
1、整個故事流程平鋪直敘,看完了對孔子的一生基本沒什么印象,作為傳記片可謂非常失敗。開頭和三桓的政治腳力還有點意思,不過好像從頭到尾都是被對方掌控局面了,顯不出孔子有什么大能耐,最多是個不粘鍋的理想主義清流。后半段根本什么都沒說,孔子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逃難,在逆境中如何掙扎的?完全看不出。
2、沒能打動觀眾,導演說不哭兩三次就不是人,OK,我不是人定了,而且連做人的潛質都沒發現。如果說刻意安排一個顏回冬泳救書的鏡頭就可以大賺眼淚,那我只能說導演你也太小看中國觀眾了。
3、選角失敗,雖說主角是孔子,但幾個學生也是文化史上響當當的人物。除了顏回長得還順眼一點以外(也不匝地,太柔弱,一點精神貴族的氣質都看不出來,整天空喪臉)。子貢、冉求……天啊,他們好歹都是牛逼一時的人物,長得怎么跟剛從礦井爬上來一樣?!外加一臉猥瑣。
4、思想深度……要商業片搞出深度來,我也沒做這個指望。不過看完片子
孔子:到底誰出了問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