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將二十集電視連續劇的高潮片段截取拼接而成的2D影片。人物平面,情節平面,臺詞平面。一再重復的場面調度將燈光從頂部圣像似的角度打向周潤發,或蒼野茫茫,或渭水泱泱。發哥老年妝容悲切憂憫的目光上揚,滑落的仍是小馬哥與許文強英姿颯爽的江湖血淚。
我不明白到底是哪一部電視劇的成功允諾了胡玫的狼子野心,在該片票房口碑皆為下乘的炒作期,制片方與演員都以一種居高臨下的鄙夷姿態,踐踏了影片的誠意。不是說孔子這個題材拍不得,只是這千百年混沌浩渺的中原情懷,這遠深于憂國憂民、孤獨失意的精神底蘊,真的能用這兩個小時說清楚么?拍孔子,應當用電影開一條通往圣人文化精神的渠道,而非這拼拼湊湊、移花接木的賣弄式《論語》解讀。
該片在服裝與道具的設計上十分考究,周潤發素衣正冠,形色肅穆的頻頻拜禮成為該片極盡渲染之能事的重要手段。夾谷會盟、武子臺平叛、墮三都、子見男子……種種典故的合集,都只擷取了最尖端最梗要的關鍵沖突,時空的壓縮造成鋪墊的弱化,必然導致情感的茫然和觀眾的無所寄托

昨天,我和小兒子進城辦完事后,13:50分在西單的“首都電影院”看了電影《孔子》。這個10號小放映廳里只稀稀拉拉地坐著20來個人,其它座位空空如也。
看過久已想看《孔子》后,發覺有點失望,不像我想得那樣好。在這部史詩電影中,孔子被塑造成不懼權貴的英雄(廢除活人陪葬制)、轉危為安的英雄(夾谷會盟,不戰以牛退人之兵),力挽狂瀾的英雄(平定叛亂),有了以上叱咤風云的輝煌,影片后半部的流亡敘事,給我們的感受也主要是英雄末路,英雄不甘,壯志未酬!影片用大量的篇幅表現宏大的戰爭場面,似有喧賓奪主之嫌!
整個電影突出孔子是個政治家,甚至是有某些軍事家的策劃才能。但我覺得,孔子應當主要是教育家,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哲人。而影片中,應當用散文詩的語言,充滿詩意地表現孔子講道,上課的場景;孔子作為教育家,作為老師,他循循誘導,誨人不倦地向弟子們講課,他的弟子們在學習中與老師的精彩對話,他在艱苦的各國游歷中傳播知識……最后孔子回魯國后,本來期待看到他開堂授道的場景,看到許多弟子們都興趣盎然地坐在那里

失敗的古裝片 我看《孔子》 真哭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