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14:03
首映:2011-05-17(戛納電影節) / 2011-11-09(芬蘭/德國)
年代:2011
時長:93 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8.1
觀看數:55206
來源網:三年影院
勒阿弗爾:你願意泊岸到這《心靈港灣》嗎?
考里斯馬基是當代電影人中少數幾個自己編劇、執導、剪輯并使用固定的演員班底的導演。一致的電影主題,相類似的影像風格等都使得他被稱為“最后的作者導演”。就像伯格曼的一生總結之作《芬妮和亞歷山大》,《勒阿弗爾》也是他固有主題和風格特征的匯總。
一、 ■新現實主義
在考慮《勒阿弗爾》的風格時,馬基有明確的指向:“我想這部電影試圖對法式的新現實主義進行新的改造。維托里奧?德?西卡和塞薩?柴伐蒂尼風格是潛在基調,在此基礎上我給它的新現實主義加上馬塞爾?卡爾內和雅克?貝克的感覺。無論是我自己的起點還是這個小鎮自己的起點,都完完全全是一張白紙。人們可以使它成為梅爾維爾式或者《米蘭的奇跡》(Miracle in Milan)式的電影,又或者是介乎于兩者之間的東西。”
□現實主義。《勒阿弗爾》劇情直線發展,以自然主義的態度呈現一段完整的生活片段,故事有時跳躍有時停滯,但是從不回頭。人物的前史都在輕描淡寫里完成,考里斯馬基不會用閃回去交代人物,并不是因為他不關心從前
好久沒有遇到這樣讓我看完之后 暖暖的,會心一笑的電影了。。。
尤其是,看著片尾的櫻花沐浴在陽光下隨風搖晃,聽著片尾曲。。很愜意很舒服。無所爭無所欲。很幸福很滿足。
PS:我想看 8號公路。誰有資源。?
由于先入為主的緣故,從小幾乎不沾酒的阿D在國外學會了各種洋酒:紅的、白的、粉紅的、烈的、淡的……記得有一年回國不知天高地厚地稱自己為酒鬼。當親友端的一碗黃酒剛入口時就眉頭大皺,讓別人看起來貌似苦不堪言——原來自己還不會喝黃酒。
《Le Havre》這部片子早就存放在硬盤里了,記得有兩次欲看此片,但一開頭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畫面且沉悶單調有點像話劇一樣的人物出場就立馬使得阿D打起了退堂鼓。又是那種很裝B很文藝的有點實驗性質的法國片,這如何來飼喂現代人一顆驕躁的心啊。以至于阿D兩次上網查此片的發行年份,第一次不相信,第二次將信將疑;也兩次上豆瓣查此片的評分,第一次為了說服自己下載此片,第二次為了證實此片是否真的高分。阿D對這位芬蘭級大導演不熟,但此片中人物情感表達死板,面部表情僵硬,片子畫面復古,取景對準中下階層的“棚戶區”。片中出現的兩個城市Le Havre勒阿弗爾和Calais加萊都拍得極簡且丑陋:極簡得仿佛就像火車站或者汽車站里寫著站名的兩塊指示牌,丑陋得讓人看不出這兩個城市市容和諧美好的一面。
感覺非常像在看一部老電影。不是粉絲,我連導演的名字都念不出來,但是這個個人風格太強烈了。
1. 導演:我要戲劇性,但那不重要
沖突1: 偷渡來的男孩被發現了!
在警察的重重包圍下往反方向跑了,跑了?跑了!警察追都不帶追一下的,努力一下好嗎?
沖突2: 男孩在路邊擦鞋,被路人舉報了!
越南人按住了路人,我看路人一點反抗的意思也沒有,男孩跑了,跑了?跑了!
沖突3:要幫男孩跑路,沒錢!
歌手和妻子復合的速度,比起我面試答題勸老王和小李和好的速度還要快。
2. 面無表情的無厘頭
《心靈港灣》(La Havre)早在三月至四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公映,在電影節的繁忙趕場中錯過了不少的好電影。幸好,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背後母公司是安樂電影制片公司,得以讓觀眾看到特別的放映場次。在電影節的場刊裡,《心靈港灣》被放在「大師級」的頁面裡,難免會令人有些期望,即使沒有看過導演的其他作品也會因而自我投入到這部小電影當中。電影的中心主旨相當的簡單,就是「好人有好報」,以溫情、友情、愛情打動觀眾的心靈。
故事發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老人馬修與妻子生活足襟見肘,但尚算生活愉快,夫妻之愛有愛,總會為對方設想。例如太太會把先生賺回來的工資儲起來,而先生了解太太心裡的想法,二人與小狗相依為命。生活簡單、樸素、沒有多餘的物慾,更沒有自私的一面。電影開場時,馬修到附近的商店賒帳,他的「惡行」不至完全令人憎厭,而是看到他的鄰居對他的忍讓。在電影的對白裡也淺淺的帶出他曾經有個「花花公子」的青春時光,從前他在一個遊走於巴黎的藝術家,如今他在南部當上生活得不穩定但開心的擦鞋匠
電影開始的第一個場景就非常戲劇化和有個人風格,還出現了一張東方人的臉,我以為是中國人,后來知道原來是偷渡到美國的越南人。
看完電影我以為這是一部老電影,甚至自己覺得有點老蘇聯的感覺,雖然我并不了解蘇聯但是我就有這樣的感覺,里面充斥著一種讓我感動的樸素情懷,有點浪漫革命主義的感覺(好吧,我可能想多了)。就像是最后出現的白色花朵那樣純粹的顏色,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已經很久沒在電影里看到了。電影結局幾乎是脫離現實的,其實那個小鎮的描寫也幾乎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化,那樣的美好,讓我更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因為現實生活中就不可能嘛,警察包庇,黑人小孩成功逃走,人與人之間是那么和諧,絕癥奇跡般地好了,這完全是理想化的。但是我贊同導演這種建立一個烏托邦的想法,因為這表達了導演對樸素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但一看時間電影竟然是2011年上映的還在法國取景,我開始沒明白自己的困惑,后來看了導演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在這部2011年的新電影卻竟然沒有出現任何現代的信息,沒有炫目的手機,沒有嶄新的大房子
勒阿弗爾:你願意泊岸到這《心靈港灣》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