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7 06:39
首映:2013-08-31(威尼斯電影節) / 2013-11-01(英國)
年代:2013
時長:98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4
觀看數:95333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救贖,唯有寬恕一途——評電影《菲洛梅娜》
英國影片《菲洛梅娜》在香港的譯名為《千里伴我行》,這個譯名有港片一貫的古怪風格,用來概括故事內容也過于簡單,將影片的內核縮小至一個很小的范圍,但卻從側面將這個片子的主旨點出——這里的相伴并非影片中記者與菲洛梅娜的尋子之旅,而是老太太漫長的一生中有宗教作為心靈伴侶,而我們在一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也仿佛受到洗禮,當然,這是我想的,譯者并非有此用意。
1952年的愛爾蘭,社會風氣保守。少女菲洛梅娜未婚先孕,被家人送至修道院從事苦役,每天只有一小時與自己的兒子安東尼相處。安東尼3歲時,被修女強行抱走,送至美國家庭寄養,此后50年,菲洛梅娜都一直思念兒子,她將這個故事告訴了BBC記者馬汀,馬汀決定將這個故事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遂陪伴菲洛梅娜前往美國尋找兒子。
這原本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換作平常導演來拍,大概會拍成一部煽情大片——母親找到或者沒有找到兒子——一旦流于這個層面,這個故事本身就變得太淺了,與小報上的那種煽情的尋親故事沒有什么區別。編劇以及導演實際上是借用這個故事
部落格: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2/philomena.html
《千里伴我尋》初看之下,以為又是老掉牙的尋親故事,打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名號,並不是充分吸引觀眾入場的理由。誠言,該片的賣點,無論是主題、演員、導演,都是難以在香港市場作促銷,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也只是聊勝於無。但若然如此而未有提起興趣,恐怕與電影失諸交臂,實是憾事。皆因《千里伴我尋》是一部上乘的佳作,導演的掌控、演員精湛而合拍的演繹、涵蓋面廣泛而值得深思的主題、鬆弛有序的節奏,都令這個「人情」故事充滿感染力,觀眾的心情亦徐徐地七上八下。
故事由宗教而起,愛爾蘭人篤信的天主教,深信婚前性行為是十惡不赦的罪,成為未婚媽媽更是罪大惡極。雖不知男性一方有沒有得到原諒,但可憐的 Philomena (Judi Dench 茱迪丹芝飾) 要「一生」受罰贖罪。年少無知的 Philomena (年輕版由 Sophie Kennedy Clark 飾演),對性行為毫無認知,但因一次偷嘗禁果而懷孕。家庭拋棄了她,修道院以神之名,判決她應有的懲罰。在無麻醉劑之下分娩,生死由天,若神要呼召你
女主工作于愛爾蘭的一家修道院,少女時期的菲洛梅娜偷嘗禁果,誕下一男嬰,只得替修道院賣命工作,每天只見兒子一小時。一天,來了一對夫婦,領養走了自己的兒子和另一個女孩。五十年的時間里,菲洛梅娜從沒停止對自己的思念,機緣巧合,通過女兒結識一記者馬汀,兩人一共踏上尋找兒子安東尼的之路。菲洛梅娜自始至終的初衷就是想要尋找兒子,而記者的初衷開始是建立在一定的商業利益上的,而整段故事下來,二人的關系有了變化,變得更加微妙,這是值得一看的故事。
身子骨還行的菲洛梅娜在機場的的路上
啊一個很眼熟的小老太太(對,我就是記不住人名混個臉熟)對于修道院以及修女的感覺最根深蒂固的是莫泊桑在《羊脂球》中描述的兩位修女,一個滿臉天花之后的痘坑,一個年輕但是有一顆為教殞命的衷心生長在肺癆的胸膛中。所以當修女在難產時說這是她應遭的苦難的時候我心里想的是:啊果然是這種腔調。第一次被感動就是其中一個修女(不好意思記不得名字了)把偷拍的Anthony的照片偷偷塞給Philomena的時候。朱迪奶奶真的可以和梅姨較量啊眼里那濃濃的愛意還有在airport里喋喋不休但是條理清晰講述小說的時候簡直要被萌翻了。Anthony成長的錄像分成段落連接起全片。所以整部電影沒有一處脫節。總體4星。
我有把電影和自身理解強硬糅合的強迫癥。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內心翻騰糾結感動并存,乒乒乓乓好似打了一場“World War Ⅲ"。寫篇影評記錄一下希望有豆友能交流或者說等一段時間之后再回顧能想明白。
1、得知Anthony已經去世,Philomena準備啟程回愛爾蘭,在機場時突然說:“我一直在等待一個征兆,但是我沒發現,所以我應該在這個地方多呆一段時間
救贖,唯有寬恕一途——評電影《菲洛梅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