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20:48
首映:2002-12-27(美國)
年代:2002
時長:113 分鐘
語言:英語,匈牙利語
評分:8.9
觀看數:94504
熱播指數:1207
來源網:三年影院
2022.06.26 芝加哥
英文名字cell block tango,叫憤怒的探戈更合適。“pop,six,squish,uh-uh,Cicero,Lipschizt”
這六個詞這就是她們進監獄的原因。不管是在她們自己敘述自己故事的時候,還是群舞一起咆哮的時候,那股憤怒的感覺都一波一波奔涌過來席卷每個觀眾的神經。
她們眼神中的恨意,肢體語言的力量表現的太到位了。最吸引的是群舞時最后面那一排只有剪影看不到面貌,各自有各自的動作和故事,預示著女性的全體。
在這個舞里面,男性也是很可憐,他們被憤怒反噬了,而且還不知道為什么被反噬掉。
女性
1 任何時候都要對人友善,即使你很厲害,因為你不知道你什么時候過氣。 你的名氣都是大家給的
2 歌劇和現實是反過來的好笑諷刺,代表,我們天天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而是他們想給我們看到的
3 人生就是一場演出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規則掌控,但我們自以為我們自己主導,但其實早已安排好了。就像上世紀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沒有劇本,沒有規則,但是歷史的必然讓我們走了一樣的路
以往寫影評總是和學術有關,不論是賈樟柯的《東》也好,紀錄片《河流潮汐》也罷,甚至是《WALL?E》都是為了應付一篇篇課堂論文而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混跡校園多年后,我突然發現,從電影中尋找某些學術立場和觀點竟是如此切實有效的王道:一方面,對電影情節的大段描述與交代,已經為論文湊夠了相當的字數;另一方面,以這種非學術的載體切入,對于作者和讀者來說,總能令人興致勃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判卷教師們往往善良地認定這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作業乃是學生自身智慧的結晶,至少可以肯定不是抄襲,因此也很容易獲得高分。總之,在即將成為學術“老油條”之前,我已經習以為常大打類似的學術“擦邊球”,并且樂此不疲。
不過,寫多了這種東西也會帶來一些困惑和苦惱。比如,在娛樂化學術的同時,事實上,也在學術化生活,陳小編同學曾幾次嚴正告誡我要記得要將學術排斥在日常生活與娛樂之外,否則我將逐漸喪失與他以及廣大人們群眾的共同語言。此外,不懂得依據感性判斷而不是某種晦澀理論,來撰寫一篇純粹的影評,亦是學術化生活的嚴重后果
由音樂劇改編而成的神級歌舞電影
這部電影的音樂很突出,爵士味兒巨濃。全都是為了劇情和主旨服務。演員的唱功都很棒。
演員的演技都很好!如Roxie,她是個漂亮而粗鄙的蠢貨,想紅想瘋了。起初她天真而充滿幻想,情人的利用和背叛讓Roxie的理想破滅,所以她親手殺了他。在律師的幫助下,她成名之后,盡顯市儈、勢利的一面,而面對公眾時她的畏縮和支吾等小details讓這個一夜成名的監獄女星更顯真實。Velma舉重若輕。相比Roxie,我更喜歡Velma,無論是歌唱還是人設。
在法庭的那一幕無疑是全片的高潮
在看完《歌廳》之后會驚訝沒想到歌舞片還能這樣拍,同樣《芝加哥》再次打翻了我對歌舞片的認知。All That Jazz的開頭就非常吸引人,之后更是通過劇情設計和快節奏的把控,讓你沒有停下喘息的機會,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所以跑來寫了人生第一篇影評,為了方便,我將印象深刻的內容總結成了五點。
【1】首先來談談歌舞部分體現出的再現魅力。最大的特色當然是歌舞片段和現實片段的交錯融合,這個在歌舞片里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把燈光黑下來,男女主角開始換裝,然后變成舞臺戲份,開始載歌載舞
《芝加哥》這部電影整個看下來,覺得很華麗,很熱情奔放的感覺,和印象中的芝加哥城市是一樣的。可對于一個看完這個音樂劇的觀眾來說,它是落寞的~~~
劇中,所有的罪犯都是innocent,而那個唯一被吊死的女人,從一開始便不停的說i'm not guilty(我是無罪的),她的那段獨白是法文,沒有聽懂,可我明白,她才是唯一的innocent.
究其原因,是那個惟利是圖的律師嗎?是那群趨之若鶩的記者嗎?是那一排排色迷迷的陪審團嗎?都不是!答案就是:芝加哥。導演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是芝加哥造就了這樣的現實,是現實造就了這樣的結局。城市的生命在于人,所以,媒體不過是應了大眾的需求,為他們枯燥浮華的生活添點料,而律師給了記者一個完美的素材讓他們肆意宣揚,陪審團,法官,更是一個形同虛設的東西,順應民意而已。呵呵~~~這其中所有的聯系交織在一起,看似復雜,卻又清晰的徹底~~~
人們在一個華麗奔放的城市里,關心的只是一個曲折的故事而已,讓他們的同情心有一個可以安放的位置,在意的只是今天的表演是不是精彩
2022.06.26 芝加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