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10:49
首映:2011-07-15(中國大陸) / 2017-11-11(中國大陸重映) / 2010-09-11(多倫多電影節)
年代:2010
時長:119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俄語
評分:8.5
觀看數:6479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鋼的琴》大片鑒定劇情片 關于工業藝術與親情和愛情
我應該算是標準工人家庭的孩子。我媽媽高中畢業以后分到卷煙廠工作,干了不長時間 ,覺得有些苦,然后托人調到了毛條廠,就是對原料的初加工的地方。她的工作是負責調節廠房的溫濕度,非常清閑的一份好差事。我還記得小學時候經常中午放學去媽媽單位,廠房非常大,機器轟鳴,一年四季里面都很溫暖舒服。廠區里干凈整潔,到處都是各種管道,就像電影里一樣。我爸爸也是高中畢業就到了國營電子元件廠,后來剛上小學不長時間搬到了單位蓋的樓房,那時住樓房還算很新鮮的事情呢。樓下就是爸爸的單位,我也在那里結識了很多爸爸單位同事的孩子,算是發小吧。爸爸的單位更是常去,相比媽媽的單位,那里面更多的是一些很先進的機械設備。那些氣動閥門周期性的運轉聲現在耳邊還能響起。
我姥姥家,姥姥是布鞋廠的工人,我隱約還能記得五歲前去姥姥單位,姥姥在很大的縫紉機邊工作。姥爺,舅舅,二姨是汽車齒輪廠的工人,和舅媽,二姨夫是雙職工。舅舅和姨夫是車工,舅媽是焊工,二姨是天車工。小時候也去過工廠里面,那里就是電影中標準場景再現啊,高大的廠房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90年代的落魄下崗工人——陳桂林,電影鋼的琴觀后感。他在下崗之后自謀生計組建了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而此時,他的妻子卻移情別戀跟了大款。在離婚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女兒撫養權的爭奪,而能否給在鋼琴方面很有天賦的女兒一架鋼琴成了關鍵條件。為了女兒陳桂林必須搞到一架鋼琴,而價格不菲的鋼琴卻讓不甚寬裕的陳桂林犯難了…… 與此同時,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倒閉的鋼鐵廠的兩根高聳的煙囪將被爆破拆除,一大批老鋼鐵廠的老職工認為那是那個時代的重要見證
我是個剛剛成年的南方人,幾十年前東北的落寂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仿佛都離我很遠。不過這并不影響這部電影給我的觸動。它從電影層面不驚世駭俗,但是我很崇敬它關注的群體,也認同它傳遞的觀念,所以我寫了這篇文字。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本身我想給四星,但因為它表達的東西我應該給五星。站在2021回望這部電影,我只覺得《我和我的家鄉》之流的的電影早已忘了勞動人民的疾苦,所以放在當下,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有了更深的意義。
注:我只是個窮酸學生,請各位羅杰伊伯特溫柔指點
先力所能及的談談這部電影吧
《鋼的琴》
《鋼的琴》經常被影評人和影迷稱為2011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它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人們觀對艱難生活時的悲憫情懷和失落感。作為一部在各種電影節上都曾獲不同獎項的影片,《鋼的琴》不同于大家想象中的那種枯燥的文藝片。而是在趣味上更符合通俗意義上的商業娛樂電影。僅從故事結構來看《鋼的琴》其實有一個非常類似商業劇本的結構框架,絕望的父親在離婚后為了保住孩子的撫養權,必須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為女兒搞到一架昂貴的鋼琴。最后,鋼鐵廠工人出身的父親在各種嘗試都失敗之后決定自己制一架鋼琴,于是他召集了一幫各有所長的朋友開始了鑄造鋼琴的過程。
可是一旦父親開始決定造鋼琴之后,造鋼琴這件事情就變得不再重要了。第一,造鋼琴的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這個業余團隊幾乎沒遇到什么技術困難。第二,父親仍然失去了女兒,盡管是他主動讓出的。所以,最后鋼琴造好了,生活并沒有變得更好,但似乎也沒有變得更差。這是一個中國電影并不陌生的題材,農民造飛機,農民拍電影
剛看到電影名字時還小遲疑了下,后來明白,的確是鋼的 琴
一部不錯的國產片,慶幸總算趕在下線前觀看到,影院人說明天可能就讓檔期給變形金剛3了,沒看成的真的有點可惜。故事很簡單,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單純潔的兄弟情義,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愉悅歡快的影片氣氛,以及更深層次的映射都和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人性形成鮮明對比。金錢不是萬能的,充滿激情、簡單快樂的活著才有價值。奮斗的過程,無論會經歷怎樣的艱辛,都會是痛并快樂著!很好的電影,可惜宣傳力度太遜,放映時間都很不好,晚上還就一場,下班就往電影院趕,總算是沒錯過。而且影片沒有讓我失望。
在Lube的詼諧和鋼琴的沉靜交織之間發現,其實每個父母都用他們的方式為自己的小孩制造了“一架鋼琴”。
不管在外人眼里看來荒謬也好,可笑也好,可憐也好。小孩子太小的時候還不懂得珍惜這架鋼琴,不懂得爸爸媽媽之所以造這架鋼琴不僅僅是為了他們自己,而長大了一點之后就開始不斷地抵抗、抵抗,嚷嚷著自由和獨立,把家視作牢籠。父母只有守在牢籠里,鋼琴邊,想象著設想中的完美場景,等待小孩真正長大、回家的那天。
我也曾有這樣一架“鋼”的琴。
6歲開始被媽媽用24號的紅色小自行車帶著去上鋼琴課。那時候還住在黃寺大院,鋼琴老師住在什剎海邊的小四合院里,媽媽騎不動的時候就把我放到那時候還是58路的公共汽車上,讓售票員阿姨照看兩站地。然后媽媽再騎上她的小自行車跟在58路后面一直跟到鼓樓站,再接上我繼續騎。
穿過那時還不那么熙熙攘攘的煙袋斜街和銀錠橋,穿過那個在小時候的我眼里那么稀松平常的小水洼。學完一個小時的湯姆森練習曲或者哈農練指法以后再順原路慢慢回家。
不曾想過那時的我和媽媽的樣子
《鋼的琴》大片鑒定劇情片 關于工業藝術與親情和愛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