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米花之味》第三遍,終于品味出一絲悲涼的況味。前兩次的觀看都被歡快的調子“蒙騙”了,電影底子仍是沉重的。隱藏得非常深,這很可能和摩羯系導演表達情感的個人方式有關。作為一只木訥呆滯、不善表達的摩羯,我心有戚戚然。
悲哀的調子,其實一開始就有。歸來的母親發現女兒半夜偷拆從城里帶來的零食,發現女兒晚上躲在被窩里玩手機不睡覺,想想是很無奈的。兩個人之間的交流存在著嚴重問題,當女兒在被窩里說“還是聽聲音的好“,直接回避了面對面溝通的可能。

當我聽說這是一部講關于留守兒童的嚴肅問題,我腦子里就開始自行腦補電影里孩子們生活的應是怎樣的艱難,應是多么不快樂,影片里應該有許多的沖突與矛盾來展現我國現存的留守兒童問題,整部電影可能是嚴肅的,要么充滿張力,要么內斂深刻。但是,令人驚喜!我看到了美麗邊陲小鎮的光影變化,導演明快的鏡頭貫穿全片,通過輕喜劇的處理讓整部片看起來不會沉悶,但它的力度并沒有因此而減弱,我們能看到喃杭躲在被窩里對失職的媽媽說:“還是聽聲音比較好”

喜歡,從片頭大片撒潑的云配上靈動的鄉土風音樂(我不知道怎么說啦)就喜歡,因為讓我感覺很熟悉,家鄉夏天有大片大片的云,有事情也有嗩吶鑼鼓,有揚戲,孩子生病也會“站筷子”,也有很多人去上香。有鄉親間的問候與背后的碎嘴,有外出打工的父母與在學校調皮的小孩。爸媽罵你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會說爸媽你當年也這樣。雖然那是傣族,我在滁州鄉下,可是聽著他們的土話像聽到自己的土話一樣。真的太有生活感又自然了。
也想到了去懷化支教的時候,那邊是侗族,有吊腳樓,山與谷地

有的電影適合大銀幕看,因為體驗視聽特效,而有的電影,適合小屏幕,因為我想“拉片兒”。
(前方高能預警,以下劇情純劇透(?Д?)?)
“媽,我不相信喃湘露死了,我想象不到,我也感覺不到悲傷。”
“我也感覺不到。”
喃湘露是喃杭學校里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逃課,一起犯事兒……可是有一天好朋友將要從你的世界永遠消失,你竟“毫無所動”。你不相信,也想象不到“死亡”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所以“并不難過”。而媽媽葉喃是因為看到寨子里的人在小孩“尸骨未寒”的時候,就開始打善款的主意

米花之味:宏大的劇情片 鵬飛及其先驅者:蘇雷曼、北野武和是枝裕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