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20:29
首映:1991-09-10(威尼斯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
年代:1991
時長:125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7
觀看數:28709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這才是經典的“宅斗劇”
燈籠,喜慶歡樂的象征,卻成了自取滅亡的誘餌;大紅,本是大吉大利的愿望,卻成了黑暗猙獰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溫馨的港灣,卻成了勾心斗角的糾結之地。所有的反差,塑造了一個深淵,一如片中“老爺”的中遠側影,難見其形。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好一個妻妾成群!道出了封建社會的骯臟;寫出了傳統禮節的可笑。僅片名就足以耐人尋味了。
民國年間,有座如城堡般的宅院——陳府。財主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云、三姨太梅珊,又娶來四姨太頌蓮。19歲的頌蓮正上大學生,因父親去世,為繼母逼迫而輟學嫁入陳府為妾。陳府有自己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時,其房門首就會高掛起大紅燈籠,得恩寵的女人在陳家地位就高,連吃飯時也可隨意點幾個自己喜歡吃的菜;反之,倘若將陳老爺開罪,就會被“封燈”,用黑布套包上紅燈籠,以示不得臨幸打入冷宮。頌蓮年輕漂亮,入陳府即遭其他姨太嫉妒,甚至夢想成妾的丫鬟雁兒也對她充滿敵意。在幾個女人為掛紅燈籠的明爭暗斗中,頌蓮逐漸失寵,便佯作懷孕
張藝謀最喜歡大紅色,《紅高粱》是血紅色的高粱,《黃土地》是穿大紅衣服的翠巧,前者表現一種原始而熱烈的生命力,后者表現落后婚俗體制下的逃脫。在這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張藝謀仍然使用了大量的紅色,與前兩部影片不同,該片更強調一種色彩的對比——用燈籠的大紅色與大宅院作對比,用燃燒的火焰與大雪作對比,用后期頌蓮身穿的大紅衣服與初來陳家時的白衣作對比。鮮明的對比帶來強烈的反差,反差使得這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變得格外強烈。有矛盾必然有沖突,在封建體制的重壓下,頌蓮完成了由反抗到妥協再到精神死亡的轉變,究其原因,還是封建社會的落后愚昧。張藝謀試圖用色彩和構圖來加強影片的悲劇感。
色彩
全片共有四種大的色彩基調
<圖片1>
前期頌蓮剛入陳府的暖色調。
<圖片2>
大紅色調
<圖片3>
陰暗冷色調
<圖片4>
三太太死后的全白色調
分別暗示了:1.頌蓮初入陳府仍然有反抗心理,沒有被體制同化。
2.頌蓮逐漸被同化,開始爭奪點燈的機會,參與到太太間的斗爭當中。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引導我喜歡上電影藝術的一部影片,從影片中的各個方面評價,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小說《妻妾成群》改編而來。原本發生在江南的故事,被導演張藝謀搬到了山西的喬家大院。我想這是成功的,三太太梅珊每天清晨凄涼的京劇嗓音和空靈的回聲與深宅大院的空曠冷清恰到好處的呼應悲劇情節相。影片中多次運用固定鏡頭,固定鏡頭的穩定表現出深沉、莊重、寧靜、肅穆,而鏡頭中只有下人來來往往的腳步聲,內容與氛圍統一,更加烘托出影片的悲涼。
短評寫不下了。
“戲”感很重,笛子和唱戲好聽,東方主義毛骨悚然,人物結構細節渾然一體。張藝謀的視覺其實放大了原作文本,同樣是東方符號,蘇童比莫言處理得精細很多:腳癢心癮,點燈點菜,滅燈封燈,丫鬟在小屋子里做太太夢并為此而死。男性不用露臉(老爺)、可以軟弱(大少爺)、不用負責(高醫生)就可以操控女性的命運,讓她們相互傾軋求生。全片沒有見血卻幕幕帶血,是向內的心理恐怖,比酷刑和剝皮這種外在符號還要嚇人。頌蓮掌燈對鏡凝視自己,三太太放開喉嚨寂寞唱戲,影片內外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這才是經典的“宅斗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