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看電影還是不敢輕易看,不敢花自己寶貴的時間和感情在那些滿大街都能見到的宣傳廣告的所謂大片上。就連奧斯卡都不是那么信,其實到底信什么,我也說不清楚,也許就是緣分吧,某個機緣讓我邂逅一個電影,或者一首歌,一個歌手,順眼就入眼了。今天看的這個《納德和西敏:一場別離》就是這樣。
伊朗電影我看過的似乎只有那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具體什么感覺早就忘了,看了a seperation之后恍惚記得當初看《何》時也冒出了個相同的感覺,那就是,電影中的事件載體很小,影響范圍很小,頂多是一家人以及鄰居受牽連,但是小小的事情讓導演導出大味道來,這可真是“小身材,大味道”。今天這個電影的矛盾由一對夫婦協議離婚引發的各種沖突,瑞茲深入骨髓的信仰與工作,殘酷的現實,暴躁的丈夫的沖突,納德這個銀行家教育女兒正直與在法律自保面前謊言的沖突,證人老師內心的不安,在整個大沖突中,兩個小女孩,尤其是女兒就像是一眼清泉,在她們面前,一切都是清澈透底無處可遁。
這部電影讓我恍惚以為是部教育劇,但老實講教育不是主題。大人中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196113/
這是大神的作品,對于分離的解釋當真好,下面是些我的看法,有幾處是大神沒有說的。
1、開場蒙太奇
老實說我不太了解,如果有人理解了的話請告訴我它的作用。
看樣子是簽證,不過我不懂阿拉伯文是猜的,應該八九不離十。
2、偷窺的第三者
影片中除了大量的主觀鏡頭之外,還存在一種“偷窺鏡頭”。有些是過肩鏡頭,有些是常規鏡頭,但攝影機的機位選取的極其巧妙,尤其是開頭納德和瑞茨商量工作,西敏收拾行李的那場,一次次跳切營造出一種房間里還存在一位透明人的感覺,那就是我們,我們作為旁觀者在偷窺他們的世界。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有如此強烈的偷窺感,也許這也跟電影沉重的主旨有關。
3、分離
納德與西敏的分離
對白出現的時候納德和西敏在法庭上爭吵,從對話中得知他們鬧離婚的理由:他們的簽證還有40天過期,西敏想帶孩子離開伊朗,而納德想留下來照顧患了老年癡呆的父親,不同意離開

一次別離:伊朗式悲劇(強力劇透科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