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9 07:27
首映:2018-01-20(圣丹斯電影節) / 2018-05-26(美國)
年代:2018
時長:114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2
觀看數:2761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信箋故事:就是為了發自己辛苦截的圖
社會對第二性的塑造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讓女人從小就以成長為符合社會性別定義的人為榮。小時候悄悄在家偷偷擦媽媽的口紅,穿高跟鞋,都可以說是不同年代許多女性的集體回憶,成為女人,這四個字是極有蠱惑力的存在,誘人爭先恐后把符合固有概念的條條框框往身上套。這些既定認知只不過正好捉準人性對美的向往,也就罷了。
青春期的女孩尤為想迅速成長為女人,于是有的人開始告訴她們,經歷了性,你才真正成為女人。這條似乎也被許多人照單全收。某種程度上,這概念也可以理解。可怕的地方在于
電影整體較為平和,但確讓人感到十分窒息,敘述開始漸漸明朗,內心的不適感也越來越強烈。
好幾個鏡頭完全沒有辦法看下去,令人陣陣惡心。
未成年人無論是心理和生理都沒有發育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利用:對家人的叛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被夸贊就誤以為得到了肯定和愛,被壞人利用這些進行誘導。因此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明白底線是什么,如何保護自己。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應該正視性教育問題,不去避諱正確的應該有的性知識,并且不要忽略每一個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看完后很靜,那種全世界都沒有聲音了的靜。
挺希望拍的“俗”一點,事情暴露,他名聲掃地。可什么浪花都沒有。不知道有多少受害人,不知道那些女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不知道她們是怎么面對之后的生活的。
導演拍的很克制。記憶中是自己掌握了一切,自己喜歡上了兩個人,掌控權在自己手里,自己不是“受害者”。隨著真相的慢慢揭開,成年后的自己再看那個小孩,發現那只是急于證明自己長大了的幼稚。
有些事情已經忘了,人到中年,才發現現在處處有那時的影子。
相信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甘肅的那件事刷屏了。因為被老師性騷擾,因為沒有人相信她,站在她身邊,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猶豫之際,那些在底下圍觀,哄鬧的人,又在她的身上壓下了更多的稻草,成了她最后絕望的推手之一。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忍不住哭了。我忍不住想,人心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變得那么無法共情,變得那么冷冰冰的呢?一條生命就在自己的眼前,到底為什么可以說出那么殘忍的話,仿佛好像與自己毫無關系呢?
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房思琪
性侵,當你看到這兩個字,即使不告訴故事,也能腦補出畫面。
同理心便成了無稽之談,我們可憐那些受害者,卻并沒問過他(她)們是否愿意被可憐。
美國紀錄片導演珍妮芬·福克斯便將自己搬上熒幕,以所謂“受害者”的角度來講述自己13歲被性侵的真實經歷——《信箋故事》
如今真實事件改編已不是大事,甚至可以是衡量爛片的途徑之一。
打著真人真事改編的旗號圈錢的電影數不勝數,更別說是真心想講故事的人了。
珍妮芬·福克斯在此時便顯得果敢,堅韌,就如片頭的溫馨提示般,充滿不同尋常的力量。
關鍵詞:記憶 未成年 性侵
被美化的記憶有的時候是一種心理催眠式的自我保護;
當事人意識到真相與記憶的相背離是絕望痛苦的,這是對自己和自己過往的否定;
同一段記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記憶中的人物經不起仔細推敲,在灰色地帶徘徊的很容易變得面目可憎;
幼年(心理年齡)時很容易把崇拜當作愛情;
未成年人會把與成年人的不正當接觸作為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工具;
事實證明,未成年時做的很多選擇是錯誤的,僅就利益價值來說;
性侵很難定義,多半取決于當事人的心理感受
信箋故事:就是為了發自己辛苦截的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