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Cyberpunk。
「Cyber」源自「控制論(cybernetics)」,這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Punk」則源自中世紀的英國俚語,原指妓女,一步步引申出「皮條客」、「膽小者」、「年輕無知者」這樣的意思。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群熱愛搖滾但厭惡復雜技法與樂理的非主流車庫搖滾青年搖頭晃腦地玩起了自己的那一套,一個簡單的主旋律,三個和弦,重復重復動次打次,就是一首曲子。
主流搖滾將其蔑稱為「punk」,他們干脆就以此正式命名。
但是「朋克樂」與「賽博朋克」毫無關聯

1995年,《攻殼機動隊1》(Ghost in the shell)以華美的CG畫面、華麗的音樂和晦澀得有些華而不實的情節(如果你只有耐心看一遍的話)出現在人們眼前。這部影片展示了作為動畫大國的日本的第一流制作水準,也深刻表達出導演押井守探討人性和人類前景的野心。但是,只有在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三部風行于世之后,動畫迷們才會約略記起《黑客》三部曲中著名的綠色數碼雨原來是從《攻殼1》當中移植而來,沃卓斯基無疑對《攻殼》表達的題材情有獨鐘。而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年,2004年,《攻殼機動隊2》展現了更為絢麗的動畫效果和更為晦澀難懂的情節,從而引發我們對這部典型的(同時也是必將成為經典的)賽伯朋克風格的動畫片的深深思索。
其實,如果單從劇情所表達的深度來說,《攻殼2》還遠遠談不上超越前部。在《攻殼1》中素子于最后的戰役里和傀儡王結合融入了網絡,無論故事情節多么精致和引人入勝,這個構想其實只是西方80年代中期科幻小說界所興起的“賽伯朋克運動”[1]的某次呼應;而2只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九課主要成員巴特為敘述主角

【攻殼機動隊2:無罪】如果決定生死的,只是一條數據“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