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讓我很意外。原以為是關于兒子跟著母親回歸故土、尋回自我的主題,沒想到是關于生命的回歸、人生的回溯。
其實“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從何處來”是很多人會在人生某個時刻的發問與自省。當有一天我們的輩分已是家中最年長的那個,或許偶爾會想起——我也曾身為孩子。當孩子出生,剪斷臍帶是把他送到這個世界,而到最后的最后,他已年老,剪斷“臍帶”是把重返稚童的這個孩子送還給他來時的世界。
《臍帶》的導演喬思雪出生在內蒙古鄂溫克旗,20歲才離開家鄉
有幾秒,我好像進到了那個時空,影院頭頂的安全出口燈,仿佛成了草原夜空里的星。
這種簡單地,講一個人的故事的感覺,真誠又自然。我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存在過。
喜歡人在自然中的樣子,很有生氣。記得電影前部分,媽媽的臥室的鐵門,像牢房一樣困住了草原上的鳥兒。這個逼仄的樓房里,是灰暗的,充滿了味道,酒精和尿等,揮散不去。人也是啊,眼睛里沒有光亮。對于弟弟拿回家的花,被哥哥狠狠地摔在門框上,這個家里不能有這樣沒用的東西。
在那場篝火表演中,我好像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母親,確認她是否幸福

你去哪啊
你去哪啊——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孤獨的路上尋找著出路
臍帶斷掉的那一刻,是成長,是分離,是理解與解脫
超現實的部分將生死描繪的浪漫詩意,草原環抱中的歌舞,更像是生命的歌頌,送別的儀式
系上的臍帶是我們之前的鏈接,被剪斷的臍帶是屋內屋外的分歧與難舍,主動剪斷的臍帶是理解與放手
母親沒有再看到的那棵半生半死的樹,也許是執念,解脫的那一刻,其實一切都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去哪

有幸擔任了路演的主持,獲得與導演對話的機會,有一個我在觀看前做功課就預設了的問題,導演的回答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特此記錄一下。
我的問題是:電影史上絕對不乏父子關系的探討,日漸崛起的女性導演則愿意選擇母女題材,那么作為一個90后女導演,為什么會設置兒子(而且是相對年輕的)與母親這樣一組人物?又是怎樣把握這一男性角色?
導演說:她父親這一輩總共有五個男孩,奶奶就是由五兄弟輪流照顧,非常妥帖;恰恰是站在女性視角,她發現男性其實可以溫柔細致地關愛自己的媽媽

巴德瑪出演,臍帶,不完美但已經足夠優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4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