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09:39
首映:1972-03-20(蘇聯)
年代:1972
時長:167分鐘
語言:俄語,德語
評分:8.7
觀看數:80290
熱播指數:194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飛向太空”索拉里斯星——與記憶的博弈
文 |安托萬·德·貝克
譯 | 方爾平
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主人公總在尋找。面對著所處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群尋尋覓覓的生靈一面在其中四處游走,一面不斷對其提出質疑。
這位俄國導演的所有作品都是這種雙重性道路的建構模式的反映:伊萬搜集著敵人的信息,同時也在找尋痛苦;盧布廖夫奮力作畫,同時也在等待著神的啟示;戈爾特察科夫尋覓著他的鄉土,同時也在追尋他的靈魂;亞歷山大想要拯救世界,同時也想拯救人們的精神。
在物質世界里走過的道路總是和受傷靈魂的前行緊密聯系在一起
17GB的畫質,看后聽戴錦華老師的分享:沒有使用任何太空奇觀的科幻片,在老塔這里,科幻的極致是哲學。關于后人類主義:怎么認識人、認識世界、認識非人的存在?虛構了索拉里斯學,指向人類中心主義的荒謬與認識的有限。人類借助理性能否認識一切?認知有不可到達之處,宇宙有不能認知的能量存在。恐怖來自人類記憶的深淵,以記憶的重返面對自己。我們認知到的所有知識都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上,最后的鏡頭有無離開太空站仍是懸念。彩色(客觀、現實、科學的)和黑白(長鏡頭、蒙太奇、情感世界)鏡頭混用
1/飛向未來之前,先飛向自己。
有時候想想,活在夢里有什么不好?人為自身的快樂活著,有什么可恥的。
2/片頭的水草隨水流搖蕩,轉到水面上,霧氣翻騰變幻,但如此安靜,岸邊的一切都沒有變化。時間那么快地在流逝,然而也如此地沉靜。
3/人永遠走不出意識的海洋,然而總有一些東西比任何科學問題都來得更有意義。這是我們需要創作和文藝的原因,是我們存在的原因。
4/此刻望著窗外樹影間的月亮的我,希望你也能看到我眼里的景象,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想總有那么一個人,總會有的。
好的電影讓我無法寫影評來描述,看到的東西還有思維不一定能夠轉換成文字,就算寫完也感覺不好,刪除再寫還是寫不好。
人存在于自身局限的感受和經驗,把以上全部拿掉,人就什么都不是。科學可以丟掉一切尋找真理,以至于不相信人的存在——只是一堆物質的平凡組合。但是主角深知此理卻對大海幻化出的人淚流滿面,可以看成是對人的深切的愛,愿意沉淪于此。
對于科學的冷酷,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以人類認知來探尋宇宙,也就被人類認知所局限在某個維度中,測不準原理如果可以用在這一方面的話,那么認知的最終結果可能導致人類自身的毀滅。
——鏡像之謎,記憶之海,愛的孤島
“不要把科學問題弄成愛情問題”
但塔可夫斯基偏要,所以看到最后,你會發現這其實是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偽科幻”,影片的核心是要講迷失的人類之愛。
鏡像之謎
飛行員亨利?伯頓后來說:當他在索拉瑞斯星上空失去對高度的控制時,透過層層膠質狀的霧,望見那”海洋“,先是波浪消失,接著海水沸騰,變成淤泥,最后看見4米高的巨人......大家聽完他的講述,覺得他看到的只是他的幻覺,幾乎不可信。
多年后
“飛向太空”索拉里斯星——與記憶的博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