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主要翻譯自 Make Public: A building Archive of London's Balfron Tower by David Roberts, in the Participatory City.
[ur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3788/]書[/url]
[url=https://www.bartlett.ucl.ac.uk/architecture/news/balfron-tower]研究者[/url]
Balfron Tower是一座建于1967年,位于東倫敦Poplar區的27層粗野主義高層。匈牙利籍的建筑 Ern? Goldfinger通過了這座大型公共住宅實現了他關于集體居住的烏托邦理想。有意思的是,1968年建筑投入使用的前兩個月,建筑師攜同他的妻子Ursula住進了這座大樓的最頂層。他展開了一項類似于行為藝術的活動,稱為sociological experiment,主要便是邀請一層又一層的住戶來頂樓參加香檳派對,記錄居民們對他們新家的看法,進而修補自己的設計。
集體住宅
撒切爾上臺,新自由主義資本運作
社區保障房的市場潰敗
...
后話:
迎接倫敦2012奧運會,在2008年時,“新”一輪的城市更新計劃中包含著Balfron Tower的翻新整改

在這幢大樓里,樓層的高低決定了居民的社會地位。住樓層越低的人越情緒化,思考的內容相對簡單;越高的人越冷靜和理性,同時占有相對較多的資源。但雙方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壓抑。
下層居民長期處于被歧視的侮辱中,為了滿足上層居民的聚會,下層的電力經常被切斷;下層的孩子因為太吵被禁止去上層的游泳池游泳。上層的居民則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須舉辦高雅的聚會,遵守貴族的禮儀,呈現出理性而克制的表象來;同時他們還要時時防備著來自下層居民的挑釁,為此謀劃對策。
終于,下層居民終于無法忍受了,他們的情緒和感情更加接近原始,采取的策略也更真誠和直接:怎么爽怎么來!
最暴力的居民wilder采取的行動引發了上下樓層之間的直接沖突。當他因為聽說孩子們被趕出游泳池而發怒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位毛姓青年在振臂招呼自己的小伙伴們:干他丫的,俺們中流擊水去!
這一幕是如此熟悉,童年的課本中描繪了許多這樣揭竿而起的故事,他們或悲慘地失敗了,或成功后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不管怎樣,他們身上閃耀的光芒總是正義地、道德的

【摩天大樓】2015,腦洞影評——海懷斯先生發瘋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