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23:01
首映:2007-10-26
年代:2007
時長:124 分鐘
語言:英語,梵語,德語,法
評分:7.6
觀看數:41635
熱播指數:28
來源網:三年影視
【沒有青春的青春】understand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他記得一切,哪怕是同學們玩笑的說他老了,在他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復蘇的時候,他就記得。同樣的肉身,卻穿越了幾個世紀的文化。多虧他的語言天賦。他有神性同時具有辨識心,于是終于忍無可忍舉起凳子砸碎鏡面,脫離另一個自己。
他臥倒在浴缸里,同另一個自己在水中通靈。水是很好的通靈媒介。不得不說,此片穿越的領域之多,實則龐大。
分了兩天看完本片。悵然。有做蘇菲旋舞那般的勞累感,就是一種釋放后的全新的回歸感。這部片子似個人的后花園,不一定要人人觀賞,或者有的觀賞后也不明就里,茫然無措。當然也不見得就參透多少,精神方面的感想并不是一定都要光面堂皇的招展。
片中大量運用榮格理論中的象征手法。比如玫瑰,手,裸體,香煙。
值得一提的是那幾個煙圈,生動。口一張輕輕吐出。在說明人內在同外在的一個必然聯系。
當然多虧當中的神學心理學歷史學哲學語言學等等學科的穿插,讓這部拼圖一般的片顯得更加充沛。喜歡它的沒有結局。第三支放在手里的玫瑰,是新的開始。
情感的描述在這部片子是點綴,只是主線一直都是:無論如何要記得。
科波拉的電影,一直很期待。以前一直揣測是關于人生或者愛情的電影,可是我萬萬沒有料到,那個<教父>的導演,那個鏡頭冷峻的科波拉,竟然拍出這么一部奇怪的電影。
說實話,整個劇本是很有意思的,可是科波拉想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一邊想干點符合年齡和身份的事兒--弄哲學;一邊又想做點兒符合商業需要的包裝--玩感情。可能是要妥協的東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你完全可以把這片子當成兩部電影來看,上半部擁有一切商業片要素;下半部,可以當做哲學和佛教的雜燴,都是點到即止。
草草看完一遍,覺得有點累。科波拉真的老了,老的神神叨叨的,開始探討起這種古老的,深奧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他用穩重的鏡頭、精致的光影誘著人絞盡腦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實。
我給這部電影打60分是覺得這部電影不適合觀看。這是一個關于七十歲孤獨老人的故事,他的生活他的幻想,而我們這些小觀眾大概都只有二三十歲。我們正幻想著性,愛情,家庭,事業,社交娛樂等等,我們真的愿意去承受并且能夠承受這位老人的孤單么? 還是算了吧,不要看了,看后會心情壓抑抑或迷失現在的自我的。 如果有人強行要看,那么這篇評論蠻詳細應該會有些幫助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10797/ 和這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81123/ 不過那兩篇評論都不代表我的觀點。
看過的人都知道這部電影中有很多論題,“關于生命與輪回”,“夢境與真實”,“潛意識與語言”,“知識與愛情”等,這些論題中的任何一個,其概念集合都足以使觀眾迷惑,進而喪失對影片整體的把握。這些嚴肅的概念使人充滿崇敬與膽怯,但對于整個故事來說這些論題并不是主干。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七十歲的老人,畢生致力于學術探索,因此喪失了愛情和家庭的關懷,他的生活因此失去了色彩,特別在晚年更使他半夜痛苦,感嘆生命的凄涼。于是
故事梗概免。導演生平免。
多米尼克有生之年手持過兩朵玫瑰,可以理解為芳名迥異容貌復刻的兩位佳人,或者是片中他始終糾結求索的兩件最重:事業和愛情,或者還可以理解為成分裂出的兩重人格,甚至是青春與遲暮對比出現的時間點。
玫瑰是強烈的符號,當電影交付觀眾面前,任何一個人怎么去理解,都是對的。
第三朵的玫瑰直到片終才出現,“and the third?where do you want me putthe third rose?”,它的出現畢竟和死亡同步,可以理解為:它或許存在,但不可擁有。
再反過頭看前邊假設的玫瑰的可能的多種隱喻,對于多米尼克來說,確實,人生再離奇,也不可兩處。我們何嘗不是。
科波拉距上部多年后完成這部作品,他已經是個老人,一個老人難免回顧人生思考生命,即便是他壯年時代的作品,也大都題材厚重。沒有青春的青春里,更添晦澀。也像導演人生投射。
兩個小時,陰郁的基調,想要說的問題太多了,人生何為最重何以選擇,這已經就夠無解,又也涉及了其他一些本身就很宏大的理論,如心理學潛意識理論的中西方版本、現代語言學起源、四維時間維度的假想
(準備看)等待了9個月 終于在p2p上下到這個電影
關于一個70多歲的語言學家被雷劈后還童的經歷 他研究語言起源和人類認知(和圣經中提到的有關)該片重視對東方文化宗教語言的研究 顯然對輪回很感興趣 但是最終可能還是回歸到西方宗教體系中去 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信仰沒什么差別 8過老美在這方面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現在看到一半)感受到一個學者首先要有足夠的壽命和狀態 能活90多應該差不多 男主人公多米尼克被電擊后就從70歲還童到35歲 其次 要有過人的閱讀能力 多米尼克因電擊獲得了超人的閱讀力晉升為智人 再次 要有第一手的資料 多米尼克研究語言起源遇到了另一個被電擊的人維多妮卡 她不僅有多米尼克年輕時情人的面龐還因電擊輪回了古老的佛教徒魯皮尼的靈魂 時不時給托米尼克還魂些埃及語、梵語、巴比倫語的第一手資料
2010新年第一天,看了租來的Blu-Ray《第三朵玫瑰/沒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意外地驚喜。
電影講述了一個 “雷人” 的故事。二戰前夕的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年已七旬的語言學教授多米尼克,在試圖自殺的復活節被雷電擊中,幾乎被烤熟地送入醫院,卻奇跡般于重生中回復青春,并且獲得了超人的智力和特異功能。
通過第二人格的引領,以及美女間諜舍身保護,于納粹掌下逃生海外的過程中,多米尼克開始使用自創的神秘語言撰寫人類命運,并妥善保存以待2010年(雷人!)能被破譯。
始終沉溺于對初戀女子回憶中的多米尼克,在戰后巧遇了貌似初戀轉世的妙齡女子維羅妮卡,命運于是讓維羅妮卡也被雷擊(暈!),并被了千年印度女圣Rupini (寶生空行母?)的靈魂附體。
精通東方語言的多米尼克與其用梵語交談,被遠赴印度找到了女圣徒圓寂的洞穴和遺骸。在維羅妮卡終于恢復常態后,與已經八十余歲而外表只有二三十歲的多米尼克忘年相戀,兩人隱遁于海中小島上,與世無爭,有如神仙眷侶。
可惜好景不長,每當多米尼克對維羅妮卡說出世世相愛的情話時
【沒有青春的青春】understand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