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08:30
首映:1998-08-20(德國)
年代:1998
時長:81分鐘
語言:德語
評分:8.1
觀看數:76464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羅拉快跑》《快跑,勞拉》電影劇本
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新世紀新電影——〈羅拉快跑〉讀解》。作者是北影的老師,如同上影片分析課一樣對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書中引用本片導演的一句話“我希望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有如坐過山車般的感受”。看過之后的確沒有失望,雖然看這部電影之前看過《蝴蝶效應》,對電影中時空交錯的處理方式有了先入為主的認識,不過《羅拉快跑》的節奏,音樂和一些先鋒實驗的鏡頭處理帶給我的仍是耳目一新的感受。羅拉不停的奔跑配上節奏感十足的音樂帶來強列的視聽刺激,同時不確定性作為影片的主題之一又能引發觀眾思考。
昨天我看到一篇德國報道,跟我所在的公司有點關系。那是7月4號下午5、6點,某德國媒體發表在其網站上的。看完后隨即轉發給同事。但卻忘了德國和中國有6小時時差這回事。換言之,這報道刊出的時間,差不多也就是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的樣子。哈,一篇德語的文章,在德國發表,然后被中國媒體編譯成中文,又相繼被十幾個國內網站所轉載,這中間只用了幾小時的時間。信息就這樣在地球上轉了一大圈??
一直以來 ,我相信時間可以逆轉。誠如每天清晨收到的陽光,看似即時的給予,實際上卻走過漫長的旅程。不同的時間,在同一個空間中交匯。這樣的主題,很多電影都曾演繹過。近在眼前的,譬如納尼亞傳奇2。而羅拉快跑,是記憶中同樣類型第一部給我很大震撼的影片。雖然情節很簡單,但導演的敘事手法,很富有想像力。至少在那個年代,是這樣。如果時間可以逆轉。你會做怎樣的選擇。這也是現在的我,腦海里經常會浮現的問題。
只有遵循原則和勇于探索,才能得以存活。本片以一種“效應式”的敘事手法、快節奏多角度有那么點喜劇幽默史的口吻講述了三段不同意志下的三個不同的故事結尾,觀者有如坐著過山車,猛沖驚喜與期待接踵而來。喜歡。推薦。
Close textual analysis
In the film Run Lola Run, a German film directed by Tom Tykwer in 1997, there is a 1 minute 45 seconds sequence in the film starts from the 11th minutes of the movie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rab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and creating the meanings.
《羅拉快跑》是一部內蘊極其豐厚的電影。影片極具許多超現實和后現代的手法,在展示女性魅力的同時,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辨。影片通過個體羅拉的略帶荒誕的遭遇隱射了全人類的處境——命運的不可知。好在,湯姆?提克威是一個信仰“非宿命論”的導演,三次輪回對應三種主觀選擇,三種主觀選擇對應三種結果,讓這部影片并不至于那么沉重。
拋開主題,影片中的藝術和技術手法更讓人驚嘆。在僅僅七十分鐘的影片里,獻上了一餐“滿漢全席”,讓人嘆為觀止。影片精準地拿捏光影、聲音、色彩,大量的蒙太奇壓縮在七十分鐘的電影里也不顯得生硬,影片“輪回式”的敘事模式有效仿 Kieslowski《機遇之歌》的那點意思,但整個敘事模式依然緊湊而不失自然、新穎而不至于晦澀。
----運鏡-----
《羅拉快跑》中的鏡頭以運動鏡頭為主,最長的鏡頭是羅拉奔跑時的平拍跟鏡頭,將觀眾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羅拉的身上。展現羅拉的鏡頭都是快速移動的跟鏡頭,而展現曼尼的通常是固定鏡頭或者慢鏡頭,可見導演是有意表現羅拉在故事中的主動,拔高羅拉的地位
整部電影都是導演在回答開頭那句:地球是圓的,球賽90分鐘結束,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一切純屬理論。
整部電影就是為了證明,世界上除了必然事件,其他一切都是偶然,換一種方式,甚至差一分一秒,結果可能都不一樣。
同時在除這個主線外,導演還穿插了羅拉父母虛偽的愛情與羅拉和曼尼的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真摯愛情使人拼命的奔跑,虛偽的愛情卻充滿了謊言。
電影荒謬的一點是,曼尼幫助流浪漢卻被流浪漢偷走了錢,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受到了威脅,電影的最后曼尼用槍逼停了偷走他錢的流浪漢
《羅拉快跑》《快跑,勞拉》電影劇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