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01:19
首映:2002-10-09
年代:2002
時長:110分鐘 / 11
語言:中文,法語
評分:8.0
觀看數:59567
熱播指數:179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教科級的傳記片 那些年一起洗過的澡
看完叨逼兩句,長篇大論是沒譜了。整個電影的表現形式過份浪漫與詩意。它從劉燁扮演的這個人物視角,通過第三人稱的感受去講述這么一個關于70時代知青與小裁縫的故事。演員很質樸,臺詞很稚嫩,就這么素這么直接,從入眼到入迷。哪怕是念的這么幾句詩,都覺得彼照乃心照,"愛情是理性的放縱,偉大心靈的享受 嚴肅的享受;野蠻人只有情感 但文明人除了情感還有思想。"可不就是心照了,我們都成了巴爾扎克。最后的結局,不可謂不新穎,給整部電影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乃至撼動人心。我們默默地等,等著男主人公拋棄小裁縫,留下一個凄美婉轉地愛情故事。誰知道小裁縫竟然自己涅槃了,留下兩個男主人公無限的悵然若失。改變小裁縫的不是愛情,是巴爾扎克,是信仰。愛情只是萌芽,真正扎根在一個人靈魂深處,堅定不移的信仰。而在今天看來,我們不過是認識幾個字罷了。有機會真的要拜讀一下這個改變人一生的巴爾扎克。
其實影片的一開始,就被那種濃濃的,強烈的文革氣息所感染。知識青年的氣質,鳳凰山美麗的景色,還有山里的小裁縫那純純的笑。其實小裁縫比羅明和馬劍玲都有范,被男生偷看洗澡不害怕不慌亂;給女生們講解好看的胸罩;提議去把四眼的小說偷過來;在溫泉里和羅明光天化日的做愛;面對不該來的孩子的果敢。她本該就是要出去的,只不過羅明和馬劍玲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其實這部電影的背景因素好多,文化大革命,知識青年下鄉,三峽工程,我想知道,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故事,影片會是什么樣的呢
灰暗的年代,黃金的年華,美好的人們。
我一直覺得我的青春過于枯燥乏味——成天被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信息包圍,連那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也弱得可憐。期待著成長,也為自己的混沌感到羞恥。半途而廢、自怨自艾是我最大的青春感受。電影讓我見識到不同年代的青春原來是如此不同。
馬劍鈴和羅明的下鄉四年生活與我想象中70年代知青下鄉生活沒有很大的出入。勞累的農活,渾渾噩噩的精神狀態,時代阻止你的思考,真不敢想象倘若我這般脆弱的學生在那生活上千天是怎樣的生不如死。我對那個年代抱有極大的畏懼感
戴思杰終究是留過法的人,那種被拉丁民族的血與沙侵染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心的淡漠,鎮靜,熱情,清高,在影片最后的留法小提琴演奏家的形象里得到演繹。那種情感是復雜的,帶著自我悲憫的惆悵和放不下架子的左右為難。
2002年的影片,今夜再看,不過如此,沒想它竟獲得那么多的獎。中法合拍的電影總是有一種混血兒的情調,例如在越南取景的《植物學家的中國女兒》,例如這部《巴爾扎克和小裁縫》,還有中英?中加?合拍的《面紗》,中國溫婉清麗山水之下演繹的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時代的愛情,似乎別有一種哀愁之美。
影片盡管是以那個特殊時代作為背景,但真正的主角其實只有那個深山里的女孩。大概我是遲鈍,并看不出任何銳利的批判意味,即使有,在流水一般的莫扎特里也變得很淡很淡了。年輕的山里女孩,是有花一般的容顏與笑靨,她對她的離開,給出了全世界最牽強又最無法挽留的理由,是因為大文豪巴爾扎克。大概在思想如此開明的今日,也沒有多少女孩能說出這樣戲劇化的話,也大概是因為今日的開明與迅疾,我們已經失去了讀巴爾扎克的時間。
對于山中人來說,外來的兩個男知青像是一股新鮮的空氣,給不變的生活帶來了波瀾。當羅明想要用小說將小裁縫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時候,他便犯了知識分子、或者說全人類自大的毛病。
兩個男青年的出現,是小裁縫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而第二個可能便是醫生給她打胎,她的眼淚緩緩從臉側流下的時候。不知道小裁縫這時候想了些什么,也許想到了巴爾扎克小說中的女性,想到了自己不曾支配過的命運。打完胎之后,她蒼白著臉說:自己好像變成另一個人,自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
看了一部國產老電影《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很多人或許如我一般,以為故事在巴爾扎克與裁縫之間展開,那實在是抱歉,導演可能做了一次標題黨。
01.
影片主要講述了七十年代的中國,知青羅明(陳坤飾)和馬劍鈴(劉燁飾)來到湘西的鳳凰山村接受中下農教育,悠揚的小提琴琴聲,鬧鐘的滴答聲,以及村長口中的莫扎克永遠懷念毛主席,老裁縫口中的vio-lin,都不禁讓人嘴角不自覺的上揚。
之后他們與村子里的小裁縫(周迅飾)相遇,活潑開朗的小裁縫給他們淡如止水般的生活帶來了光亮。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教科級的傳記片 那些年一起洗過的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