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由于不確定自己的推測,特意查看了一下影評,發現對真相的推理主要分為虛幻派和真實派,要么就是認為男主所犯的罪全都是真的,要不就是認為全都存在于男主的想象之中。可是,我的想法是這樣的,男主其實只殺了Paul Allen和最開始的那個流浪漢。分析如下
因為整部電影都是從男主自述的角度展開的,也就是說,觀眾所見未必真實。從其他角色對Bateman的評價中可知,他膽小瘦弱,因此男主男主眼中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嚴重化的。所以,他殺了Paul之后,留下的那些血跡,很有可能只是男主自己覺得可能留下了的。從之前男主殺人的場景可以看見,他在Paul坐的椅子及周圍都有鋪東西防止血液噴濺或留下痕跡,甚至在殺人之前還穿上了雨衣。這說明,男主或許是出于強迫癥、潔癖,或許是出于反偵查的考慮,但是總之,男主是非常謹慎小心的。既然殺人之前能夠做好準備,殺人之后就不會直接把尸體裝進睡袋里,導致拖行下樓的時候一路留下血跡。可以猜測,男主應該會用雨衣或是塑料布之類包裹尸體之后再進行拋尸的。 說到小心謹慎,可以看見

在浮夸年代,姓名與人之間的聯系似乎早已脫離,人際關系也慢慢地趨向于表面化與程式化。追求物質的奢靡,卻人際關系淡漠,空談時事口號,實則沒有目標的活著。

用我曾經的寫過的一句話概括觀后感很恰當:“不知道活在哪一個時空。”
當然我知道導演想呈現的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腐朽的味道,是想體現變態,供時下人對號入座,對比自省。
也行我的領悟不對。
每個國度不同的世代都有變態的故事……

《美國精神病人》是一部恐怖驚悚的心理學電影。
這部心理學電影改編自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的同名小說,描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的都市生活。
這部心理學電影中的主人公帕特里克·貝特曼是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年輕有為的他每天給自己的客戶們賺進無數的美元。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受過良好的教育,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
不過,這一切僅在白天有效,當夜幕降臨時,黑暗的無邊恐怖喚醒了貝特曼雙重性格中“devil”的一面。他是一個魔鬼,一個穿著雨衣在大街上踟躕的魔鬼。
貝特曼內心孤寂無靠,他需要一點點東西來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
每當黑夜降臨,貝特曼就會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涌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貝特曼。
尤其是坐在那兒,悠閑地抽著雪茄,看著在房間里懸掛搖擺的軀體,貝特曼從未體會過如此的心悸與平靜。
在這部心理學電影里,貝特曼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華爾街的金融精英,住在高檔住宅

令人心動!美國精神病人-狂躁的沖動的殺人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