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7 04:44
首映:2012-09-08(多倫多電影節) / 2012-09-21(美國)
年代:2012
時長:102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0
觀看數:21480
熱播指數:268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壁花少年】We are infinite
當我們聽著歌,雙手高高舉起指尖掠過晚風,急速穿過燈火明暗交錯的時刻,我感覺到——無限。
當我自己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去歌頌青春,緬懷青春。如果人的一生是焰火,青春就是綻放的一瞬,耀眼奪目,攝人心魄。然而綻放之后,既是緩慢的暗淡的墜落,就像我們青春燃盡之后,我們頹然變老的那些漫長的歲月。只有在記憶回到那些最不可思議的青春里時,老舊的身體才會有一些生氣,那是我們活過的證據。所以,青春啊,怎能叫人不懷念?
青春很絕望。
在青春里,你被生活的枷鎖牢牢攫住,厭棄當下而憧憬未來。聽過的歌,越絕望就越能給你力量。
在青春里,你愛上永遠不會愛上你的人。而你眼中的自己,永遠自卑,低到塵埃里,即使這樣,你也要把所有真心和力量都奉獻給他或她,從來不怕揮霍。越愛越絕望,越絕望越愛。
在青春里,你想成為不一樣的自己,幻想用遠走天涯去交換衣錦還鄉。只因為這里有你在懵懂的歲月中偷偷看過的人,你曾經是那么的想讓他或她可以看見自己。可現實從來不慈悲
先要為此電影澄清,電影絕不是美國版的《那些年》,那張《那些年》版的電影poster,真的睇到就眼冤……電影中文名確實也譯得一塌胡塗,竟然還在搞那個低俗的類音字gag,《少年自讀日記》是自那門子的讀?何不干脆用「自瀆」就好了,反而可扮扮清高硬說成是年少輕狂的精神自瀆……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Perks” 可解成特技,”wallflower” 一詞本來自一個影像,指那些在舞會中不懂交際而孤獨地靠著牆的人,後泛指不懂社交的人。他/她們未必是沒有主見、一事無成的人,他/她們只是無法好好在公眾場合作表達自己。電影男主角Charlie (Logan Lerman 飾) 就是一個典型的wallflower, 在遇上Sam (Emma Waston 飾) 和Patrick (Ezra Miller 飾)之前,他的校園生活都是弧獨,在舞會中都是靠著牆的,總是一個人。電影中就正正有一個畫面是Charlie 在新生舞會站著靠牆的畫面。同母異父的Sam 與Partick的性格與Charlie 迥然不同,不論是常被男人玩弄的Sam 或是不能出櫃的Partick,他們都同樣是敢愛敢恨的。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會有變成wallflower 的時刻
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大概因為我們都曾經是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吧。
笨拙,木訥,沒有參加過派對,沒去過酒吧,更沒有成為過大家的焦點,幾乎從不在人前侃侃而談,在異性面前會緊張,甚至因為不會交際而漸漸把世界、也同樣被世界隔離開。
就這樣,獨自蜷縮在陰暗的角落,眼里流轉著對紛繁世界渴望的目光,卻始終連同身邊的空氣一起沉默,望洋興嘆。
誰不渴望快樂的旅程,誰不渴望甜蜜的愛情,只是沒有辦法鼓起勇氣站起來,從墻角的陰影里走出去。
但是男主角遇到他們兄妹兩個
自閉不是一種人群,而是一個階段。
每個人都有渴望認可,卻自我放逐的時候,看著這個世界好像是個格格不入的夢境,什么時候可以醒來,then be alive?
對我來說,劇中最大的淚點有兩個:一個是Patrick在派對上為Charlie舉杯:Everyone raise your glasses to Charlie.We didn't think there was anyone cool left to meet. 一個是Charlie在食堂為Patrick挺身而出:Touch my friend and I'll blind you.
是誰說過,All the splendor in the world is not worth a good friend.
所謂成長,是個得到多于失去的過程。To Charlie, To Our Youth.
劇中有太多太多經典,不知道導演是怎樣細膩的定位了年輕的孩子們的思想。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為什么再活潑外向的人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就像Sam。
不得不說,劇中最出名的是Sam,最主要的是Charlie,最出彩的卻是Patrick. 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從這三人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然后就被這部影片感動的稀里嘩啦。
收集一下我很喜歡的該片的臺詞:
I didn't think anyone noticed me.
【壁花少年】We are infinit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