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16:31
首映:2013-09-03(威尼斯電影節)
年代:2013
時長:92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9.0
觀看數:51169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寂靜人生》活人已遺忘,逝者卻銘記
剛剛看到約翰眼中的光,鏡頭轉過就是迎面開來的大客車,我下意識地捂住了嘴巴。為什么讓約翰死呢?意難平。空蕩蕩的教堂,仍然是約翰和神父兩個人,無人告別,走得突然而安靜,一杯熱巧克力、一條活魚晚餐、一件藍園領毛衣、即將開始的新約會,改變在瞬間定格。生者寄也,逝者歸也,約翰回到了他那些沒見過面的熟悉的朋友中去了,幫助別人可能是在幫助自己吧。死去的身體是冰冷的,逝者曾經的生命是有溫度,“天空沒有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每一幀都是難以言說的欲言又止,而我的心情也跟著電影的節奏,從沉重到輕松到欣喜到孤獨。
看完很想哭,是那種對人生的無力感,可是又覺得,這部電影表達的思想是圓滿的,主人公也是圓滿的,所有故事都是圓滿的。
所以導演是有多厲害,明明都圓滿了,卻還是讓人感覺到了濃濃的無力感和悲涼,是笑著哭的,也是哭著笑的。
彈幕都在發,再見,梅,梅,再見,梅走的時候是微笑的。
梅走之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It was just my job”,對梅來說,一切都完成了
當White問John“不會飛的鳥類,四個字母”時,John毫不遲疑地答道“DODO”,然后White略顯無奈地說到“好吧,我從來沒想到過” ,就像人們沒有理解過John一樣。
他甘愿為沒有親屬朋友的死者禱告;
他甘愿為那些只有死亡才能令彼此相遇的朋友整理他們的相簿和遺物;
他甘愿為死者選擇昂貴的土葬而非火葬;
他甘愿不遠萬里去為不理解他,存在隔閡的死者親屬說明情況;
他甘愿為更多地了解死者而對陌生人大方慷慨;
他甘愿……
終其一生,John都是只無法飛行的渡渡鳥,不是被迫,而是甘愿
這部英國電影,關注單身人的去世現狀,獨居的人去世以后沒人處理后事的慘狀讓我戚戚然,更害怕孤獨終老,英國社會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社會,看了這個電影感覺缺乏溫情,缺失如中國和東方民族的死者為大傳統,只注重社會效率和這么做的資本產出比,把獨居沒人送視為垃圾,這不愧是踐行英國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的原理,從這次疫情尤其看的出來,我覺得這樣的社會是缺乏溫度缺乏人性的,也不紳士.因為作為人與動物的一個很大區別在于有熱血有溫情而不是像機器那樣冷血.這點中國傳統還是做的不錯的.
墓地開始,墓地結尾:現實-體驗的過渡-超現實。
主人公:尋找匹配,無法匹配,無緣匹配,孤獨。
能在死亡前,體驗一遍死后生活(他人的生活)是幸運的,
對于“超然于世”的人,毫無預兆地死亡,似乎是最正確的抵達。
然而,他不完全是這樣的人。這也不僅僅是荒誕預言或現實悲劇。
【1.整體印象】
全景 冷 靜 表情極少 形式感強 “統一的風格”
【2.隨機記錄】
幾乎沒有過肩正反打;正面拍攝 騎軸鏡頭
關注到這一點,是鍋爐房外的對話戲
每個鏡頭只保留一個人 正面面對鏡頭(對方)
當你走進一間空屋子,該如何從其中的生活痕跡判斷居住者的身份?
蘇格蘭格子的窗簾——英國人。小方餐桌,單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墊上留下的盤子印跡——單身。三件套的西裝——辦公室一族。舊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房間很整潔——責任心很強。架子上放著一排古典音樂——性情內斂保守。櫥柜里的罐頭是同一個品牌——生活四平八穩,一成不變。桌上有本藍色封皮的大相冊,里面貼著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來既非朋友又非親人——唯有這件事令人費解。
福爾摩斯的演繹法至此失效。要走進一個人的生活,多么難啊。
《寂靜人生》的主角John·May,區公所的職員,負責操辦社區死者的身后事。看起來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片子的基調是靜謐的,帶著大不列顛民族特有的冷淡。這部電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機位拍攝,以此來強調May的單調生活。主角走過的永遠是同樣的道路,轉過的永遠是同樣的街角。二樓永遠有個老人在百無聊賴地看著窗外,我們本以為他會是May的案子之一,結果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旁觀者,見證著May的每一天。
《寂靜人生》活人已遺忘,逝者卻銘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