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們學心理學的對人格分裂的接觸還是算心理各方面接觸比較少的,這些大概應該放到臨床醫學里去分析。不過人格分裂也的確是心理學中比較吸引人的一類案例。
因為自己就是學心理學的,對所謂“心理學”電影都是抱有排斥心理的,因為文學和藝術作品里的心理學家,都被塑造成“神”或者“變態”,心理學被神化,或者,妖魔化。
但是這部電影,真的很震撼,至少我很喜歡。
看了前面幾位的評價,都是精彩又到位的,我也不多說,僅僅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最后,為什么只剩下妓女,(當然還不到最最后),我首先就想到了開頭提到的麥肯的媽媽,如果最終真正兇手不出現,我就會以為這是個比較大團圓的結局,剩下麥肯對母親的無限眷戀和期望,新的生活在等著這個虛擬世界里的“改頭換面”的女人和真實世界里克服人格分裂的麥肯。可惜,這不過是我一廂情愿的幻想,我覺得我也要和片中的心理醫生一樣“很傻很天真”了。
我早就該知道,麥肯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童年的經歷,母親的劣跡與虐待,從小到大自己籠罩在陰影之下,矛盾根源在小時候的麥肯和母親

最近準備改編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所以看了很多懸疑片,現在像《第六感》那種程度的已經不能嚇得我尖叫了,但是,對于《致命ID》這樣的劇作結構,邏輯之縝密,堅固得颶風不倒,在反復看了六遍后,尖叫的欲望一次比一次強烈,不過,我還是壓抑住了,只是,拍桌!跺腳!+花癡~
《致命》ID講的是讓一個人格分裂的死刑犯通過直面所有人格從而找出真正實施過罪行的那一個人格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大的吸引點應該就是那十一個人格到底分別代表了死刑犯(還是暫定叫他胖子吧,我們的愿望是

這部影片行云流水,沒有絲毫拖沓!看過后晚上思考良多,久久未眠!大家的影評寫得太好了,我得再看一遍!

2003年度佳片,令人失望的《致命ID》(前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