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二到大四的三年時間里,幾乎每周都會看一次的電影。情節、演技之類的自有影評人說道,每一個搏擊動作都值得一看再看。
第一次出手“小龍問路”、“大龍擺尾”,一瞬間近乎抽動般調動起全身的力量,這才是鞭腿。喜歡鞭腿的人,可以嘗試,真的比其他教科書上的鞭腿來的有力。接著另一對手上來,對方一個刺拳,李小龍微微一閃,對方再一個刺拳,李小龍閃的幅度更小,而在對手收拳的一瞬間,李小龍出手了。這才是格斗高手,躲閃控制幅度,不必要的體力消耗盡量避免,同時判斷清楚了敵我的速度,所以對手再次出刺拳時,李小龍馬上找到了對手收回時露出的空檔。
李小龍一個側踹踢飛人的鏡頭,其實李連杰等人在電影中也有類似的鏡頭,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是帶護具的與不帶護具。朋友、同門練習這種動作時,不帶護具,邏輯上有點說不過去的。為什么不帶呢?個人猜測,利用威亞,拍攝“踢飛”是很容易的,但帶上護具的話,就要有護具受力的運動、變形及與人的接觸,這些就不好拍攝了。李小龍的年代拍攝技術應該比不上現代

猛龍過江:斗獸場決斗,李小龍對格斗的詮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