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0:27
首映:2017-05-20(戛納電影節) / 2017-08-25(瑞典)
年代:2017
時長:151分鐘
語言:英語,瑞典語,丹麥語
評分:7.7
觀看數:62335
熱播指數:278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方形】看完之后各抒己見
很明顯影片是在諷刺些什么 當這樣的諷刺司空見慣令人恍然大悟之時 才讓方形有了不同的意義
首先 square引入了一個概念 雖然是關于藝術什么高雅的blahblahblah 但其實你我都懂 方形代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平等關系 但是從一開始發傳單的人就開始顛覆 “你想救人一命嗎” 很多人都無情地走開了 那些表面光鮮的人甚至都沒有回頭 男主為什么幫助了乞丐 那是因為他需要用這樣幫助的行為體現自己的素養 包括對于男主口誅筆伐的記者 他們真的關心身邊金發的小乞丐嗎 不 他們只關心自己是否做到了公眾所要求的正義
一場赤裸的諷刺與嘲弄,但是恰好無禮在讓人驚嘆又羞愧但不至于憤怒,反而有些無奈的底線之前,bravo!
全片幾乎是對體面人生一次精準的剖白,但諷意當中不乏詮釋,大致可以總結為:
現代文明其實無法容忍絕對的藝術,且不需要對此批駁自我,因為這種所謂的文明依舊有它能占據主導地位的理由,從宏觀的角度理論討論,虛偽中的秩序勝過直白導致的混亂。
包容、理解、言論自由,很多時候只是優勝者為了彰顯優越感而宣揚的自以為對弱勢者的“保護”,很大程度上只滿足當事人的虛榮心
很明顯這不是一部剖析mass culture的電影,西方的精英們借現代藝術之手諷刺了自己,諷刺了所謂的政治正確,諷刺了我們支離破碎的文化。
影片整體風格沉郁,壓抑,似乎其中的每個人都在經受了莫大的壓力,從男主角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他渾身都是緊張的,不信任任何人,這也可以從后面他的行為中得到驗證,但諷刺的地方就在于,他策劃的展The Square就是為了推動人際間的信任的,他又如何能做到?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在一起反諷著白人男子的虛偽,不負責的時候
英雄雕像的拆除與象征自由民主的方形廣場的建立,政治內涵不言而喻。借精英策展人面臨的幾處道德窘境(文本上而言)、和炮友對談性道德、對貧民小男孩的視頻道歉、記者對言論自由上限的提問(自我審查都算精英玩笑了?),充分探討了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的邊界以及精英與平民的階層之間達成理解的可能。
精英對體面的追求最終害了自己,當然,這并不具備寓言性質。
導演用猩猩人去踐踏那些身著晚禮服的象征文明的文化精英們,形成了現代文明與原始獸性無法兼容的局面。
一,重點,放威脅信,干蠢事想清楚,干了蠢事勇于面對,及時收場,不能一錯再錯。放信,收到小孩質疑不反思,回避,小孩堵在家依然不處理,很多其他問題都這樣處理就會麻煩纏身。這也是麻煩不斷的原因。和女記者的沖突也是不及時復盤,反思,讓問題擴大化,在方塊宣傳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一錯再錯,一直躲避,觸怒社會。回想女記者從模仿妄言癥那會兒就應該遠離,他自己也意識到,只是不能有底線。
二,野獸行為藝術反應了整個社會所有人都有懦弱心態,一個小權威,小霸道就能讓很多人逃避,亞洲人這樣
我是這樣理解這部電影的,很可能并不全面:
方形代表的是社會中的條條框框,一些無處不在的規則甚至偏見。營銷視頻里,當外來的東西進入(困苦的小女孩雖然看似生活在社會當中,但是與正常的社交、職場、家庭這些東西卻距離很遠,她其實游離于社會之外),會遭受規則殘酷無情的攻擊,瞬間抹去(爆炸)。營銷公司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引發對規則本身的思考:這樣的規則是正確的嗎?
在大猩猩大鬧宴會的情節里,龍行虎步的猩猩自有它的規則,就是占領這里。它的眼里這兒的人都是大猩猩
【方形】看完之后各抒己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