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0 20:01
首映:1975-06-11(紐約首映)
年代:1975
時長:16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2
觀看數:35473
熱播指數:207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納什維爾》我所有電影里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部
在全片160分鐘的時長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喧鬧的 —— 熙熙攘攘的政客、社會名流、鄉村歌手與各色臉譜的人們輪番登臺,為一場政治鬧劇拋灑狗血,喋喋不休。因此,那些少有的安靜時分是如此引人注意。當Keith Carradine在納什維爾的酒館唱起I’m Easy時,鏡頭掃過臺下與他有所牽絆的女子 —— 巧言令色的記者、厭世的嬉皮士女歌手、問題少女groupie……她們或多或少都以為歌中癡情的對象是自己。鏡頭最終會停住在Lily Tomlin令人心碎的愁容上,她清楚地知道歌中的對象是自己,卻又不相信任何承諾
要想了解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推薦看看這個片子。政治、汽車、車禍、暗殺、鄉村歌曲、追星、脫衣舞……充斥于銀幕,而除了這些視覺印象,最鮮明的還是聽覺上的“嘈雜”,影片由始至終可以說沒有一秒鐘沉默過,安靜對話的場景極少,有的是高音喇叭傳來的政治宣傳、爭吵聲、喧嘩聲,各種場面不斷交叉的同時,各種吵鬧聲也匯聚一堂,唯有聽歌手們唱歌時能得到片刻的安寧。同樣是以鄉村音樂為主題的電影,2008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之《狂野的心》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本人更喜歡后者。(2011年11月8日,觀賞于京都minamikaikan)
The price of bread
may worry some
but it Don't worry me
and tax relief
may never come
but it Don't worry me
economy's depressed not me
spirit's high
as it can be
and 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
they say this train
Don't give Out rides
but it Don't worry me
and all the world
is takin sides
but it Don't worry me
cause in my empire
life is weet
just ask any be that you might meet
較為混亂的群像戲,片頭一個機場戲就把所有24個人物全都牽扯出來,再加上片子無所不在的競選廣播,前一半時間就深陷于認臉記名字對劇情發展的泥沼之中。全片采用了類紀錄片的手法,160分鐘片長始終敘事舒緩,看似沒有安排層層遞進高潮迭起的戲劇沖突,但隱藏其下的卻是更多的矛盾沖突與諷刺,政治與娛樂,開發與傳統,家庭與社會,性解放與性保守,甚至鄉村音樂與搖滾樂等等等等。
作為一部音樂電影,片中的鄉村音樂必然都屬佳品,值得反復聆聽。
七十年代經典電影《Nashville》中,我們看到一些怪異的追星族。如果大家有機會,一定找來此片一看,此片是公認的70年代巔峰之作之一。追星女甲,從洛杉磯趕到鄉村民謠之鄉納什維爾看望重病的姑母,結果碰巧路上遇到一些民歌巨星,結果不顧姑母兀自去追星,直到姑母去世。追星女乙,為了追星獨自從家里出逃,成了一個在路上的追星族,而其丈夫為了找她,也是一路追過來。女追星,夫追婦,真夠亂的。追星女丙,一心想成為偶像Barbara Jeans一樣的巨星,為了和Barbara Jeans同臺,不惜跳脫衣舞。她的朋友聞之后大為感嘆,說早給你說了,你毫無唱歌天賦,你就別去丟人現眼了,“他們會把你撕了,吃了。”追星女丙哪里聽得進去?
我以前總是以為追星的人是一個相對整齊劃一,拉出來能一起正步走,或者表演團體操的群體,其實不然。首先,就程度而言,這群人是一個色彩漸變的團體,比如從喜歡、 非常喜歡,到愛、熱愛,到追、狂追,到一提到某星的名字立刻高潮。若只是喜歡,迷而不癡,并無大礙。但凡正常人,大概都會喜歡點什么東西,《音樂之聲》中唱道:
寫在前面:本影評含嚴重劇透。但若是你不打算看這部電影,也無所謂劇透,或許還可以讓你產生興趣,也未可知。
本片的導演羅伯特·奧特曼,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看過他的不少片子,風格鮮明,他喜歡拍“群戲”,擅長在電影里描寫很多個角色,令人目不暇接,不知所云,而眾多角色才剛剛登場。這是一種創新的勇氣,更是實驗的精神。
比如說《高斯福莊園》、《陸軍野戰醫院》,全是一大堆人。因為習慣了他的風格,所以我在看《納什維爾》的時候已經有心理準備,而這部戲可謂“群戲”典范,格外眼花繚亂
《納什維爾》我所有電影里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