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7:51
首映:2017-05-21(戛納電影節) / 2017-09-13(法國)
年代:2017
時長:107分鐘
語言:法語,英語,意大利語
評分:6.7
觀看數:39543
熱播指數:67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敬畏”古怪又幽默,可愛又嫌棄
革命從來不是抽象的東西,但藝術卻是高度概括性的存在。
藝術家真的能逃過政治化的命運嗎?或者說政治化后的藝術是不是只能成為一種propaganda?看完Le Redoutable,我不禁想起這個話題。不是什么新穎的題目,但在這部影片里,則成了一切的始與終。
“不選擇政治,也是一種政治化的態度,”電影中的戈達爾如是說,一語擊中要害。要么選擇政治,要么選擇電影,要么用創作取代革命,要么用革命取代創作,這在如今是多么可笑的觀點,在六十年代的巴黎,甚至世界,卻是那么強有力的表達。無論合理與否
今年戛納電影節上,有兩部電影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到新浪潮活化石導演戈達爾,一部是阿涅斯瓦爾達的紀錄片《臉龐,村莊》,另一部則是這部《敬畏》。新浪潮祖母瓦爾達在那部紀錄片里親身前往戈達爾家里,卻無奈遭遇閉門羹,她老淚縱橫的樣子不免讓人心酸,同時也讓人猜測戈達爾私底下的性格與為人處事。而這部改編自戈達爾前妻安妮·維亞澤姆斯基自傳《一年之后》的新片里則充滿了不少關于戈達爾本人一針見血的刻畫。
總覺得要拍攝一部人物傳記片,導演對尺度的把握相當重要,尤其對象是一位尚在世的重要人物。不知戈達爾有沒去看過這部揭自己老底的影片,也不敢猜想他看過后的復雜心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盡管片中刻畫的戈達爾是一副剛愎自用、桀驁不馴的形象,以及最終眾叛親離的下場,然而他在電影革新及推動電影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仍是首屈一指的,而在影片中導演也充分交待出戈達爾在經歷《中國姑娘》失敗之后逐漸向政治實驗電影轉變的艱難過程。
與其說是人物傳記片,我覺得更像是一部具有惡搞諷刺意味的浪漫愛情喜劇
去年戛納,法國導演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敬畏》受到了兩極分化嚴重的評價,說好的人喜歡他惡搞新浪潮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自由和幽默,說壞的人也討厭他惡搞新浪潮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自由和幽默。
誠然,107分鐘還原這樣一位偉大而復雜的導演的一生是不可能的,影片截取了1968年這個對法國、對戈達爾來說的轉折年。
1968年發生了什么呢?五月風暴,法左和許許多多的大學生走上街頭,他們抗議政府的新聞政策,抗議越戰,帶著一種全球化和無產階級的口吻要求和平,要求平等,要求馬克思和毛澤東
1966年,正處在婚姻關系破碎邊緣的法國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與年僅19歲的安妮·維亞澤姆斯基的關系越走越近。當時,位于巴黎近郊工薪階層地區的南特大學剛剛錄取了維亞澤姆斯基,這所大學修建的目的別無其他,只是想舒緩索邦大學和巴黎其他高校的人口壓力。毫無疑問,愿意放棄索邦等院校前往這種貧民大學就讀的學生和在那里授課的老師都是相對激進的左翼人士,所以每當戈達爾前往南特大學約會時,都會遇到維亞澤姆斯基的那些左翼朋友。自此開始,戈達爾接觸到了當時法國青年中逐漸興起的左翼思潮
我對本片的理解是,導演想從戈達爾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角度,用略黑色喜劇的手法來表現一個天才在革命浪潮中尋求突破自我的掙扎以及對藝術的探索的傳記故事。而種種看似滑稽的自相矛盾無所適從則是在這種探索中必然要經歷的,畢竟他是在開拓而不是走別人走過的路。最后的孤立和性格的轉變是在探索中迷失的悲劇性副產物。然而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偉大之處其實不只在于他實現過什么完成過什么,更在于他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敢于在眾人的嘲諷中仍然堅持堅信自己的觀點、敢于否定自己殺死自己,即使最后可能沒有成功
“敬畏”古怪又幽默,可愛又嫌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