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08:26
首映:2014-10-04(紐約電影節) / 2015-01-09(美國)
年代:2014
時長:148分鐘
語言:英語,日語
評分:7.1
觀看數:9559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性本惡》吉娜·馬隆主演,按照小說改編的,還算可以
其實,性本惡,性本善,并非是這部電影所要闡釋的。
莎斯塔是私家偵探多克的前女友。
二人不期而遇后,多克遂闖進了與莎斯塔相關的離奇案子。愈往里,愈深不可測,宛如一條幽深的無底黑洞,以至于多克也不得不卷入其中,難以逃遁。
這部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性本惡》(2014年),有著錢德勒偵探小說的懸疑風格。顯然,作為特立獨行的獨立導演,自然得另辟蹊徑。猶如在亞利桑那沙漠打轉,暈頭轉向后,始終沒走出來。沒有我所想看到的東西。
自《不羈夜》《木蘭花》后,我就一直期待他的新作
這個電影名字其實算個最大的劇透吧,就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為了利益糾結在一起的各種人物,階層,單位,機構,國家機器,所謂“性本惡”。PTA的作品我總是看得懵懵的,這次照例,這個故事本身我不明白,之前就做好的不明白的準備,但是不明所以是件很難受的事情,尤其對金牛座。時代觀感很強,但是我得說個人不是很喜歡這種氣氛,跟劇情一樣懵懵得觀感,有人大概喜歡這種嗑藥多了莫民奇妙的感覺。冷幽默我明白一點,不過也就一瞬而過,因為多數時候我的焦點比較渙散,觀影過程略累。
《穆赫蘭道》之后,《性本惡》大概是我看到最燒腦的電影之一了。以我對本電影的理解程度,原本是遠遠不能寫這篇影評的。但看完電影后,發現現有的八篇影評至少一半以上都在做不知所云的“閱讀理解”,要么就是贊Paul Thomas Anderson大師,要么就是講些大空泛的觀影感受,對于電影理解毫無幫助。因此,在有更適當的剖析文出現前,我先充當一下引渡人,幫助大家理解這部電影,也希望盡快有更專業的影評出現,畢竟我沒有看過原著,里邊的很多隱喻看起來都是一頭霧水。
此影評分為兩部分,一是電影全故事梗概,二是自己的觀影理解和一些疑問,此影評涉及嚴重劇透,請在未觀影前不要閱讀,如果想知道哪里可以看到電影,請直接拉到影評最下方。看完影評后,希望大家來各抒已見,順便也解答我的疑問。(故事梗概中的大部分來自于飯先生的影評,本人只做一些錯誤情節的更正)
========================故事梗概========================
私家偵探多克遇到前女友shasta的求助,shasta告訴多克她的情夫,已婚房地產大亨michael wolfmann(后文以mickey代替)
對于一個小白白來說,這部電影顯然是看不懂的。
但是同事又標榜逼格的人,認為這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好電影,因為it is always proved right that 好電影不全是是靠情節和故事的,就像這部,它更多地是表現米國六七零年代hippie and 迷惘and政治丑陋的這幾個keyword的.inherent vice翻譯成固有缺陷,會更為準確。
由于品欽龐大而繁復的敘述,他的小說之前從來沒有被搬上銀幕。品欽寫于60年代的《拍賣第49批》和80年代的《葡萄園》均以加利福尼亞為背景,它們與《性本惡》構成了品欽的“加州三部曲”。發表于2009年的《性本惡》,盡管是其線索性最強的一部小說,PTA能夠將品欽所呈現的社會畫卷成功的濃縮在兩個半小時之中,這無疑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電影是以私家偵探Doc為視角的,以加州為整個美國的縮影,來透視整個嬉皮文化如火如荼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中美國社會格局的巨大變化。這個通過“偵探”而重新塑造的奧德賽之旅,并不僅僅旨在勾勒加州洛杉磯地區的地理政治和嬉皮文化效應,而是指向了整個國家隱蔽的歷史欲望與等級建構。充滿“陰謀論”的Golden Fang即是那艘貫穿美國歷史的神秘帆船,它本身成為了美國歷史污點的譬喻(黑奴/反共),又是那個外表堂皇內在腐敗的牙醫診所,它則成為了美國丑惡的社會內部結構的縮影,還是坐落在奧哈伊的療養中心,一個看似奉行嬉皮的療養機構,卻被強烈的反共反猶的政治高層所管制,它則是美國所宣揚的民主政治的反諷。
《性本惡》吉娜·馬隆主演,按照小說改編的,還算可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