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12:41
首映:2015-03-12(韓國)
年代:2015
時長:100分鐘
語言:韓語
評分:6.6
觀看數:94263
來源網:三年影院
《社交恐懼癥》匠心精制的劇情片 這些網絡暴力明明無處不在
這部電影的題材非常好,完全的展露了當今網絡世界存在的普遍問題,部分網民持著網絡世界是虛擬的觀念,隨意的對他人進行語言攻擊,根本不顧當事人看了之后的感受,其實網絡世界已經成為現實中的一部分,受到它的影響也很大,語言暴力就像一把無形的刀,是可以奪取他人精神上的健康從而導致身體上的殘害。社交恐懼癥,里面的主角或許都有,只知道批評他人,不準他人批評自己,用盔甲偽裝著自己,卻用鋒芒的利劍刺傷別人,在他們的內心其實不是那么想傷害別人的,只是不知道方法善待他人。網民的惡語一句又一句的往人身上拋,卻不知道這已經給他們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陰影,不管怎樣,在現實中也好,在網絡世界也好,請三思而后行,為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多多考慮他人的感受。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有關網絡暴力的電影吧
故事情節緊湊,鏡頭拍的也不錯,BGM也配合情節發展,看得我是驚心動魄,生怕突然出現了什么。不過最恐怖的鏡頭,是閔荷英死之前攝像頭拍下的片段。臉色蒼白,毫無血色。
看完后的心情還是挺沉重的。生怕勇民也自殺,整個心都是揪著呢。看到志雄最后接到勇民電話,急忙跑到他家,看到勇民拿刀的樣子,大喊他的名字。真的讓我很動容,差點哭啊。那個時候的勇民一定很絕望,即使他以前做過不對的事情,可是還是讓人很心疼啊。
在調查過程中,牽扯的網絡中的事情,真的是讓人看的無語。再次讓人感嘆人言可畏。越來越發達的科技,讓我們逐漸迷失了自己,過著沒有社交媒體就不能活的生活。就包括現在寫影評的我,不是也是通過網絡跟你們分享我的感受嗎?所以這是避免不了的客觀事實,改變不了的現實。
參加現殺的那些視頻直播的人,真的是好好地詮釋了一句話,“看熱鬧不嫌事大”。剛開始作為圍觀者,被卷入到其中,后來又成為網絡暴力的施暴者。難道就沒有點兒覺悟和反省吧。
可是并沒有
沖著老柳看完了社恐,很慶幸沒錯過一部優秀的影片。
整部電影以追查閔荷英事件的兇手為主線,節奏緊湊,環環相扣,讓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緊張時刻的BGM配得恰到好處,鏡頭多次特寫了人們敲擊鍵盤的手指,對于鍵盤俠的特征描寫得十分到位。結局雖然并沒有直接告訴大家兇手是誰,然而影片中通過多個鏡頭來對手敲擊鍵盤進行特寫,正是將兇手的面貌呈現給大家,閔荷英事件的兇手不僅是他自己,更是所有寫惡評的鍵盤俠。
“網絡暴力”這一題材真正貼合了我們的實際生活,鍵盤俠無處不在,大到上升國家政治,小到某市某地區發生一起事件,在社交網絡平臺下,我們總能看到有人披著馬甲或化身流氓惡言相向或化身正義使者振振有詞地批判,這些人可能是與你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你身邊的朋友,甚至就是你自己。人們以為在這一虛擬世界,就無人認識自己,便開始肆意批判發表言論,釋放內心的猛獸,如同影片中永民所說的“反正網上誰都不認識自己”,然而他被黑了賬號,泄露了個人信息后,連學校都不敢去上了。“我們無法理解像他這樣的人”
今年總共也沒看幾部新片,韓影更少,加起來也就四部,因此萬萬不敢直言這部是上半年里最好的韓影之內的云云。但這是我個人今年新片里第一個五星,紀念一下,就多發幾句牢騷。
再次強調下,打星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是非常粗暴簡單的,只能說在時下這樣影像媒體濫觴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商業選擇手段。我個人打分的習慣通常是將之放至于同一小范圍體系來考察。一個導演手下的一系列電影。或者說一種類型下的電影。或者說一段時日里一個區域的電影。而不做籠統的評價。你很難說《現代啟示錄》和《四百下》誰高誰低。在我看來這樣的比較沒有多少意義。
回到這部片子上,其實五星并非說它本身無可挑剔。其實本片除了攝影上幾近完美,無論從敘事的漏洞上或是題材本身挖掘的深度上都并非是高水準之作。但在我看來,它的出現的意義是其他類型片無法替代的。在韓式犯罪類型片發展到今天,它非常難得的讓人看到了幾乎剔除以往所有慣用伎倆的韓式犯罪。不歇斯底里,不一味迎合國民黑政府的愿望,不使用快速剪輯,不用背景音樂,不突兀地裝模作樣。
電影起因是某個大兵自殺了。而A女就在網上嘲諷侮辱了死者,結果引發了網民群起而攻之,辱罵扒皮。結果,A女就自殺了。當然,自殺的原因其實也沒有講明,但大家就認定了是因為網民的攻擊。
于是某幾個首當其沖的網民就被JC叔叔約談了,聊天過程見圖。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看了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侮辱詆毀一個死者或者活人,當然都是不應該的。
我的問題是,攻擊一個死者,和攻擊一個活人,哪個傷害性更大?
看起來,似乎是攻擊一個活人更嚴重,對嗎?因為,死了的人,已經死了,不會再死一次了。
而,活著的人,分分鐘可能死一死。。。當然,也未必是因為那些網上評論,真的去自盡。但不管如何,事后都會被說是受不了網絡輿論的壓力而選擇自盡的,對吧? 這個對自己的傷害性,其實才是最大的。
看到這一篇文字的你,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文/子夜的曇
《社交恐懼癥》,這里的“社交”一詞,實際上是指社交網絡。我個人覺得,片名譯為《鍵盤俠們》更為準確。
本來只是想在微博上推薦這部片,但發現我想說的遠不止140個字,只好寫成長文。
這是一部講述網絡暴力的獨立電影。一個女生對一個自殺的軍人予以刻薄的評論,引發網民不滿,進而形成網絡暴力,一群活躍在網絡上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正義人肉了這個女生,并追到她的住處進行“現殺”,未曾想,他們到達時女生已經上吊自殺。警察說,從法律上來講年輕人沒有責任,但事實上是他們的行為導致的結果。
年輕人里有兩個警察志愿生,也就是正在準備警察考試的人。他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女生的自殺,相信這是一起謀殺事件,因此開始了追查。
女生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并非電影的主線,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的,正是他們在追查過程中不斷陷入和重新產生的網絡暴力。最后警察志愿生中的一人成為網絡暴力受害人,直至連他也走上了自殺之路。
這讓我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個盲人摸到的地方都是他的真實感受,而他所做出的判斷
《社交恐懼癥》匠心精制的劇情片 這些網絡暴力明明無處不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