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網上沖浪時,我看到了《馬男波杰克》中的一句話:我認識到,人們不會因為想要改變而改變,他們改變都是因為走投無路。作為一個學習者,我開始思考人會為別人改變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劇作中的人物是主動改變的還是被動改變的?看完這部和《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的電影《少年吔,安啦!》,我想我的心中有了答案。在許多擁有宏大敘事的電影作品中,主人公往往作為無法對抗宿命的時代塵埃的形象出現。在《活著》中,福貴是賭輸所有家產,經歷幾次生死攸關的戰爭,才展現出他堅韌的品格和小人物的悲哀

很多作死的人,大部分對自己都是比較誠實的。怎么想就會怎么的義無反顧。就如阿國。以前在溫州90年代80年代是有很多叫這名字的人混江湖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敵人那種‘條件反射似’的兩肋插刀和有仇必報,是那個年代較于這個是時代有意思的地方。我之所以喜歡《少年吔,安啦!》是因為那種純粹性。那種愛怨分明的純粹性我覺得是刺破一個時代的力量。這種非理性的力量跟荊軻刺秦有關、跟斯巴達死士有關。跟個體反思與這個時代的關系有關

“少年吔,安啦!”雖然是非主流電影,但是不可不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