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7 05:31
首映:1991-07-27(中國臺灣)
年代:1991
時長:237分鐘(導演剪輯
語言:漢語普通話,閩南語,
評分:8.9
觀看數:43942
熱播指數:397
來源網:三年網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徹頭徹尾的悲劇
小四是一個乖孩子,就是這樣的乖孩子卻要在監獄里度過15年,與之伴隨的是青春相戀的人死在自己手上的痛苦。
四個小時的電影,原以為想看完會很艱難,沒想到進入楊德昌鏡頭下的世界就無法自拔。拉幫結派的學校,形形色色的朋友,溫馨卻在社會的陰影下遙遙欲墜的家庭,還有小四自己也許都不算明白的愛情。
小明是一個悲劇人物。如果用水性楊花來罵她,也許是對這個正值花季就凋零的生命最大的褻瀆。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小明更早的了解到生活的艱辛,母親的厚望和現實的壓力讓這個女孩過早的成熟,她學到了一個長得漂亮的女孩子可以通過什么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周旋于不同的男人之間,經歷真真假假的感情。小明心里肯定很苦,我相信在見識了不同的人后,小明能夠看清楚誰是真心,誰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但她沒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她需要一個混混,因為家不能夠給她保護,她需要一個醫生,因為母親的醫藥費是無法承受的重擔,她還需要小馬,因為討好他可以在官宦家庭找到一份經濟來源。要得到這些,她只能獻出僅有的底牌,那就是她自己
若干年后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依然那么喜歡,只是片中那種深深的孤獨、無奈與絕望的感覺卻比以前更加令人窒息,看到的不再僅是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是在整個錯中復雜的環境中人的境遇和各種看似偶然的必然性,及個體身處其中的無力感。同時它們又是那么具有普遍性,像極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時間讓人讀懂更多。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戒嚴時期北臺的“眷村”,一個因內戰失利遷徙于此的國民黨軍及公職人員親屬聚集而形成的自然村落里,一個15歲的中學生殺死同校的另一名女生并被判處死刑,成為國民黨遷臺后的第一宗青少年殺人案而轟動一時。當時的報紙用了大量篇幅報道此事,探討傳統價值的流失和譴責其盟友美國對臺灣文化滲透的負面影響,導演楊德昌正是借用了媒體報道的標題作為影片的名字,改編并講述這宗青少年殺人案件。
看楊德昌及其同時代導演侯孝賢鏡頭下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時,經常有種錯覺那就像童年時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陸東南沿海的城市(我的家在廣東汕頭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由楊德昌在1991年拍攝的劇情片,該片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被觀眾稱為一生必看電影,甚至可能在有些人的心中已經是影史第一,如今近30年過去了還是會被影迷們津津樂道,這也堅定了該片在影史的地位,楊德昌的《一一》與《牯嶺街》在我心中可能會更加偏愛《一一》一點,但是這部《牯嶺街》在我心中也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把華語電影排個序,對我來說《一一》與《牯嶺街》絕對是并列第一的。楊德昌的電影值得反復觀看會得到更多驚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徹頭徹尾的悲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