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搖滾的了解少之又少,只是不斷有對不同歌曲的喜愛,促使我觀看搖滾電影,打心里喜歡這類電影,喜歡看不屬于這個時代的黑與白,并希望從中找到共鳴,認真感受那永遠體會不到的時代感,不屬于這個新世紀的封塵。
只可惜生在了這個年代,熱血與激情凝聚在一塊黑色的屏幕中,淚水和心中的怒吼潛藏在心中,屏幕能裝下也不限于裝下那百萬號人在“拯救生命”公益演出的現場,碩大的體育場只回響著一個時代的嘶吼聲:主唱Freddi扭動身姿,內心充滿了沒人能懂的情感,每一首歌盡情放開他寬厚的嗓音
不知道8.4分怎么來的,可能是為了肯定馬雷克的精湛演技和膜拜弗萊德傳奇色彩的一生,我是在觀影過程中百度了皇后樂隊的生平,才知道到現在還經常在大型晚會比賽中出現的幾只燃爆的歌都出自皇后樂隊之手,也才知道主唱弗萊德的焰火般的一生,頓時對影片多了些寬容和理解
電影本身在結構設計和情景設計上有硬傷,很多弗萊德的重要時刻和重要選擇都沒有交代的很清楚,以及弗萊德內心的掙扎,以至于我對很多內容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都是百度給的,節奏也有些混亂,沒有層層遞進的鋪墊,有時會含混而過

情緒,氛圍,氣質是一個電影的關鍵,尤其是電影的開頭,要在最快時間震懾住觀眾,告訴觀眾你這部影片是怎樣的,不需要有多少信息量只要感覺對就可以,《波西米亞狂想曲》這一點做的非常好,甚至比《綠皮書》《羅馬》《寵兒》《小偷家族》《一個明星的誕生》等等都要好。(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記得在看《綠皮書》的時候還在為其沒有得到最佳剪輯而感到委屈,這次輪到要為《波狂》沒有攻下最佳影片感到惋惜和沒有提名最佳攝影感到而不公。這里先不提剪輯,不然會被自己打臉自己,那該有多疼啊

《波西米亞狂想曲》關于一些讀后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