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篇文寫了四個符號和兩首插入曲,想再寫點或許只看過一次後不會立刻察覺的三個象徵。
1. 櫃子
開頭神父要大家練習肺活量「我們看看誰的氣比較長」,直至大家都起身,只有Birdy還沉在水中努力憋著氣。除了證明自己破紀錄以外,是否也正暗示著,王柏德是全片四個同志(家漢、柏德、學弟、神父)被傳統桎梏最深最沉,遲遲不敢浮上水面,出櫃宣告性向的那位?最後阿漢拉了一把Birdy,是他親自讓柏德由教條的束縛中解放,把柏德從那個「早知道生下來就把你掐死」的威嚴父權中救出。Birdy對阿漢的感情開始萌芽了

海報、ost優于電影本身,吃了題材紅利的爛片
拼貼感十足,色調上像《春光乍泄》,故事劇情和電影名字脫胎換骨于CMBYN,但并沒有處理好
夾帶私貨但又交代不清,就算是給灣灣本土人看,畢竟也是40年前的歷史未必都清楚,交代幾個歷史名詞的同時也可以來一些社會大環境刻畫。
可惜刻畫出來當時教會學校現狀是男女都被分割開來,更別說txl(txl所受到的校園暴力,這個在千禧年好像也在發生)。這樣下的政治環境并沒有突出什么核心矛盾?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甚至是壓抑愛的,大人沒有“愛”,更多的是在一起過日子

知道這是一部致敬臺灣特殊群體立法的影片,知道這部電影片段取自白先勇先生的小說《孽子》。作為一個平權主義者,自然是一直很想看。深知這種題材不可能在國內上映,前幾日終于找到資源的時候,還是滿懷期待的。
然而,打開影片的最初十分鐘,讓我略感失望:對輕微臉盲的我來說,根本分辨不清兩位男主,有些抓狂。更何況以我的觀影經驗,開場即開車的影片,一般都很難有什么高度和思考,大都歸為博人眼球的爛片。
畢竟獲得資源不易,耐著性子看下去,很快發現導演這樣安排的用意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家漢在電話亭一直呼,birdy終于接通之后,外面的雨下那么大,家漢有那么多話想問,但真正說出口的只有幾句小心翼翼溫言細語的問候,家漢當時一定很害怕birdy掛掉電話吧,更怕這是最后一通電話,家漢一直往電話機里塞錢的時候真的能看到一個青春期男孩子真摯的一顆心在顫抖。
birdy說很喜歡三毛的一句話“如果你給我的跟給別人的一樣,那我就不要了。”之后birdy說點一首歌送給家漢。我覺得一起聽歌是他們倆之間比晚安更重要的代碼,所以在那通兩個人無聲心碎的電話里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意外驚喜!MV級水準的影片,金曲獎水準的主題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