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認為嗩吶這邊是完全正義的。
嗩吶象征著所謂“匠人”精神,這種精神意味著:耗時長,功夫大,成品精,社會地位高,經濟利益好。影片開始時嗩吶是把這幾個特性占全了的,這也是天鳴他爹為自己當年沒學成嗩吶懊惱一輩子,并一定要將孩子送來學的原因,因為在社會結構沒發生改變時,嗩吶匠是一種很好的職業。
影片后程,焦家班變游家班,原來的威望人物退去,新的領頭人物需要時間來樹立威望,正在這個轉型期,社會轉型。嗩吶的需求變的不再是必要的,嗩吶無法將他的受眾擴大到新的年輕群體中

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我們對于方勵下跪的討論要遠遠多于《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本身。這篇馬后炮式的總結也不例外。想想并不奇怪,《百鳥朝鳳》無論題材、形式還是導演、演員,在當下的電影市場都毫無“熱點”可言。就是單論內涵價值和藝術感染力,這部作品也絕非吳天導演的代表作。
很多人爭論方勵下跪的言行、追問下跪的得失。市場給出的回答是:下跪前1%的排片,七天累計票房僅364萬。下跪后,截至目前票房已逼近7000萬。比起票房反饋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引發了我們的關注和討論。《百鳥朝鳳》在方勵下跪前后的票房起伏本身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現象。試想沒有這一跪,該片很可能就和其他同類影片一樣在大熱的電影院線匆忙下檔、無人問津。
方勵下跪給文化人和文藝片丟臉了嗎?當然沒有。姜文飾演的張麻子在《讓子彈飛》里較真想站著把錢給掙了,葛優飾演的師爺連連擺手,說想掙錢就得跪著。方勵跪是跪了,但人不為了給自己掙錢。(《百鳥朝鳳》所有票房扣除宣發成本全部捐給吳天明青年電影基金)一個人不為給自己掙錢,愛站、愛跪、愛躺下、愛趴著

現在,年輕人大多喜歡美國的視覺大片或是歐洲的文藝片,《百鳥朝鳳》實屬”小片“。如果不是方勵一跪,恐怕這部片子早已”泯然眾人矣“。片中焦三爺用生命捍衛了嗩吶的尊嚴,而片外制片人卻需用“一跪”才能掙來拍片,掙來票房,實在是悲哀!
說實話,我也喜歡美國大片,我喜歡《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身陷囹圄卻有一顆自由飛翔的靈魂,他盡可能地關懷獄友的精神需求,他數十年執著如一終于逃出魔窟。我也喜歡《金色池塘》,我喜歡那溫暖的情調,喜歡他們兩鬢斑白卻有一顆不老的靈魂。當今的美國大片,它們有電腦特技,有背景音樂,更有刺激的故事,但是聲光電只能撩撥我的身,卻很難感動我的心。
但是為什么很多人喜歡這種大片?究其原因,是工業社會給人帶來的精神壓力空前巨大,幾乎完全吹走了那層農業社會田園牧歌似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今天的人們看似娛樂生活豐富,實則生存空間狹小,很難再去“紅泥小火爐”前搖頭晃腦讀一讀屈原的《離騷》,很難在“天寒白屋貧”時靜受靈魂的安寧。所以,需要刺激,需要吶喊,需要放松。美國所謂大片

“百鳥朝鳳”張喜前領演,本來看了預告片非常期待,看完電影覺得預告片更好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