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為德國電影節,我也許根本不會找這樣的片子來看:一個德國有為青年在旅行中愛上了一個身患艾滋的柬埔寨賣身女,然后對她忠貞不渝,并給她出錢治病——這樣的橋段似乎早就絕跡在四五十年代的黑白電影中。不是我們不再相信愛情,而是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越來越難相信愛情能戰勝世俗的殘酷。
所幸本片并沒有把筆墨著重在讓愛情和世俗勢不兩立,而是用自然輕松的手法,單純地描寫了兩個不期而遇的年輕孩子,由互相喜歡,到共同面對困難。兩個人文化的不同,家世背景的不同,在導演的調度下竟然都變成了一些甜蜜的場景,甚至柬埔寨那些破舊的貧民窟在片中都顯得充滿溫情。攝像和配樂在本片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男女主角實在太可愛,眼神中的青春單純到讓人唏噓,就像《早熟》里的房祖名和薛凱琪。 而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是《朗讀者》里的那個年輕的麥克。這個今年才剛剛滿二十歲的孩子,真是前途無量。
在字幕落下,他們最終結婚生子,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猛然發現這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于男主人公親自寫的同名紀實小說。
原來

首先,電影不應該叫《同中有異》,應該叫《異中有同》。盡管德國男孩和柬埔寨女孩之間的差異遠遠多于他們相同的地方。但是影片本身不是在宣傳能跨越任何障礙的愛情嗎?正是兩人間愛情——這一相同點——將存在許多不同的點的兩人揉和到了一起。
其次,電影中出現的男女主角正對鏡頭凝視前方的鏡頭很有意思。既能讓觀眾看清男女主角的表情,又象征著一對戀人面對的未知的茫茫未來。
再次,關于電影的愛情。愛情的信徒沒必要為此過分高興,愛情的懷疑論者也沒必要為此共分沮喪。因為這個世界既是Same Same But Different 的,又是to each his own的。

覺得這片挺好看的,這樣的男生很讓人喜歡。有擔當,又很能表達出自己現在所想的,所希望的。。
剛開始就故事透漏說女主角得了艾滋,我想最后應該是悲劇吧。。但看到最后,故事停留在溫馨而感動的情節上,讓我覺得很好。本來看愛情片,會覺得中間的部分可能都會比較拖拉或者老套,不過在看這片時,可能大部分的情節都是發生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柬埔寨,所在在觀看的時候,覺得看到些當地的生活習俗也是有意思的,并不覺得乏味。
回到電影上,這男主角的成長,是我一直所希望自己能達到這樣的轉變,所以更加喜歡這樣的故事角色。在電影中,個人覺得當下看的時候,并不覺得,有刻意把對女孩的感情描述的多么多么的深刻濃烈,只覺得他是跟著自己的感覺做事情。并沒有強調,我為了你放棄了什么,這樣讓我更欣賞這么一個角色。
喜歡那種,時機到了,我會自然的,我發自內心的對你說,你是我的fiancee。讓人更忠于自己點,這個前提會讓我更忠于你。

同中有異:真愛在哪里???我完全沒看出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