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19:22
首映:2012-05-21(戛納電影節) / 2012-09-15(日本)
年代:2012
時長:109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7.7
觀看數:17194
來源網:三年影視
《如沐愛河》奧野匡領演,個人觀點,分析了一下各個人物‘心’里狀態
愛情的可能性有千萬種,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或許,還有一種感情,無關風月,只源于人性最純粹的美好,我們都稱之為“愛”。
它讓我覺得,這個世界,也并不完全骯臟,在什么希望也沒有的時候,去看看還有什么。
2018.9.27 a.m4:43
一
《如沐愛河》的敘事節奏、拍攝手法與剪輯都讓人誤以為它出自一位日本導演之手。但它獨特的敘述視角恰是很少日本導演所具備的,而這正是阿巴斯這位伊朗裔導演的長處。
在影片中,生活的殘酷在精致的酒吧、街道和樓宇間劃過,整個過程被敘述地從容不迫,不經意間讓人代入到人物的命運中。但當電影定格在最后一幕,隨著片尾曲不失時機的響起,導演又一次提醒了想要自欺欺人的世人: 如此光鮮的世界是虛幻的,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勉力維持著那個得體的形象,卻無法正視自己也是這個虛偽世界的參與者。
基亞羅斯塔米的東京
圖文版煩請移步http://www.douban.com/note/247188337/
[荷蘭]伊恩?布魯瑪 著
王立秋 譯
電影導演,和小說家一樣,最好的作品經常出現在它把作品設定在他們最熟悉的地方的時候。流亡可以砥礪想象,但也同樣會窒息想象。因為在不熟悉的語境中很難變得親近。
當然,少有的通曉數國語言的世界主義者,像麥克斯?奧弗斯(Max Ophuls)那樣,能夠幾乎在任何地方執導電影——伯林、巴黎、好萊塢,甚至阿姆斯特丹。導演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aneke)——并非流亡者——在法國和德國以及他的故鄉澳大利亞都導出了杰作。而如果沒有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的維也納式的風趣,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的德國式的復雜,讓?雷諾阿的法國式的精細,好萊塢又能干什么呢?
但文化遷移的失敗——其中一些是有趣的失敗——也同樣常見。在藝術家不得不以他們不懂的語言工作的時候特別如此。大島渚(Nagisa Oshima)是個好導演,但他執導的
很少對電影有說法,或者不是它很好,能有深刻印象的才有種寫寫的想法。
剛剛開始的劇情就給人一種很寫實感,不動的鏡頭,演員的自然表達的場景,同時交代故事主題。跟著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寫,加上移動背景的混合,絕對給人一種用第三方親歷故事的感覺。
導演在要求角色演繹時的控制很高,每個情節轉變改變時,人的正常反應真的是這樣,沒有過份賣弄一些浮夸的演技,或鏡頭捕捉的玩弄,力求寫實感強烈。
非常鮮明的角色特點。老人的寂寞誘發了現代社會真實風氣的途徑行為,通過緩助交際來燃起那點快滅情感火花,再是一位教師,人面較廣,面對事情會敗露的忐忑。女孩幼稚的選擇陷身行業,遇到掌控不了的事會不知所措,會自我無奈,對人的態度忽熱忽冷,這些很表現了這個社會怎樣對她,受其影響變得小心地過著面具生活。男子的沖動、沖動、還是沖動,只是被騙的憤怒和不甘的情緒發泄,大家也不要忘記他原是有點點理想的實干正常男。
以上說的算是特色,但是為求寫實感重,也失去很多東西,如時間問題,有點拖,過份面部捕捉,失去了場境感覺,整個故事所表現的
《如沐愛河》奧野匡領演,個人觀點,分析了一下各個人物‘心’里狀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