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方面的影評不喜歡這部電影。《好萊塢報道者》稱其為“一個講述得很好的故事,但是感覺沒有靈魂”。而《Variety》影評人Owen Gleiberman則評論影片是“淫穢的”,并補充道:“影片場面宏大,但感覺缺少了什么,可能是因為波蘭斯基覺得這是在表現自己。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讓你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就變得像在播放維基百科的詞條一樣了。”

看到1933年生的波蘭斯基拍的嚴肅電影,感動得熱淚盈眶。法國歷史上一起著名的冤案,波蘭斯基終于在87歲高齡將它呈現給世人,雖然沒有全方位的描述(涉及面太廣,多集紀錄片才可能做到),僅從情報局新任局長皮夸特中校的角度展開,但相關人物都有呈現,電影名稱就來自民權作家左拉在當時報紙上發表的文章標題。我感觸最深的幾個人物沖突,第一個,皮夸特中校和他的副官亨利少校,少校不能說他壞,只是他認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己任,哪怕是不公正的命令也得執行,且自身沒有錯

5星,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 作為一部已歷史真實事件拍攝的電影,故事情節高度還原,功過是非已經蓋棺定論。僅拿這部電影來說是非常優秀的,影片里無處不體現著拍攝精致的質感,人物場景精心的考究,透露著藝術氣息的匠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觀感極佳,并帶著一股70年代膠片電影的古典風。 至于人物,只能說殊途同歸,都是想維護國家的正義,軍隊的榮耀。 有的人想排除異己,遮羞蒙弊。 主角則想伸張正義,公正對待。但還是保留了個人看法。 我能同時理解雙方的做法與出發點,只是這個世界并不完美

【我控訴】反左拉式歷史敘述,從結構主義角度分析電影文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