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4 23:50
首映:1995-12-20
年代:1995
時長:192分鐘 / 21
語言:英語,漢語普通話,俄語
評分:7.6
觀看數:46660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尼克松:雖然長得不像,演得實在太好
看過奧利弗斯通的JFK后就被這個所謂越戰憤青所吸引,個人非常喜歡它拍這類片子的手法,和JFK一樣,影片是按照他個人的思路,以一種偽紀錄片的手法來引導觀眾進入他所布置的房間。但是這個房間里的東西又是顯得那樣的真實,讓人覺得這就是肯尼迪被殺的真相,這就是尼克松的生平。
再來說說主演,霍普金斯最經典的銀幕人物之一就是漢尼拔了,所以每次看到他出現,我總會聯想到這個集殘酷與智慧于一身的“食人族遺腹子”。他和尼克松的長相差的比較大,但是演繹出來的卻是那么的真實,尼克松沒有肯尼迪那么好的口才和魅力,他習慣在壓力之下滿頭大汗,導演很多次著重的刻畫了這一標志性尼克松窘態。我引用一位個人覺得寫得很貼切的人的影評
“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好極了,盡管長相不是太像,但是他非常出色的演出了一個在黑暗與陽光下的真實的人,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罪,他的好,他的偉大,他的渺小。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圣人。 ”
非常贊同這句話,電影也多次用了呼應主題的拍攝手法,尼克松一個人呆呆的坐在黑暗的屋子里,當有人進來的時候
You cannot stop it, can you? Even if you wanted to. Because it’s not you, it’s the system. The system won’t let you stop it.
Then what’s the point? What’s the point of being president? You are powerless.
Because I understand the system. I believe I can control it, maybe, not control it totally. But tame it enough to do some good.
Sounds like you are talking about a wild animal.
She got it, Bob. Nineteen-year-old college kid.
又是一部Oliver Stone的電影,還是那些剪輯,那些色調,那些敘事手法,甚至連電影時間都是差不多的……打著Stone政治標簽的典型!
借著電影表達自己感情是每一個導演的目標,但是,借著電影煽動民族情緒,諷刺美國政府,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做好的,而且成功的,相信只有Oliver Stone一個人能行……電影《生于七月四日》、《野戰排》、《刺殺肯尼迪》成了美國政府的噩夢,而《天生殺人狂》則折射出美國畸形的社會心態……想了解美國,看看他的電影吧……
第一次看《尼克松》是期中考試考完最后一門統計的時候,和伽瑪兩人感覺都不錯,前一天都想好了怎么慶祝考完試,想到仁杰一直在我們耳邊叫囂《刺殺肯尼迪》是他這輩子看過的最完美的電影,于是決定放棄那種輕松的娛樂片,再一次感受靈魂的升華,去找尋我一直沒有機會看的Stone的最后一部政治電影《尼克松》。
但是看完后我們都很失望,因為他沒有《刺殺肯尼迪》的緊湊、激情甚至是一段完整的演說。印象深刻的只是尼克松會見毛澤東和勃列日涅夫的兩段鏡頭,感嘆著美國人永遠不會理解中國文化
影片人名太多,而且對美國歷史不甚了解,看到最后沒看懂,不太清楚影片對尼克松的褒貶態度,林肯紀念堂里的對話感覺是對尼克松采取褒揚的態度,但是他最后表現卻又不像,豬灣事件到底有什么內幕,為什么尼克松對此諱莫如深也沒看出來,影片時間很長,看的時候太困了,昏昏欲睡……
中美外交變成了黑幫老大聚頭?這一點對當時的描述實在是不敢茍同啊。
越戰,美國消耗的炸彈比二戰的總和還多?亞洲人都不怕死嗎?
《尼克松》電影劇本
文/〔美國〕S·J·里維勒、C·威爾金森、O·斯通
譯/徐建生
〔編者按〕: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奧利弗·斯通在1991年拍攝了一部驚世駭俗的影片《肯尼迪》。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故事片”以十分肯定的口氣告訴觀眾說,美國負責調查肯尼迪總統被刺案的沃倫委員會向公眾公布的、認定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為唯一兇手的結論是騙人的。影片通過一個虛構人物——奧爾良的原地方檢察官吉姆·加里森——的私人調查活動,聲稱肯尼迪之死是那些反對結束越南戰爭的人策劃的
尼克松:雖然長得不像,演得實在太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