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0:50
首映:2014-05-17(戛納電影節) / 2014-09-24(法國)
年代:2014
時長:150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7.2
觀看數:43396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圣羅蘭傳:匠心精制!moi et ma mère
突然選這部片來看,只有一個原因:Gaspard Ulliel
因為實在太喜歡《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了,再加上很喜歡片中Louis帶點憂鬱的眼神,所以就拿出由他主演的電影來看了。
不過雖然Gaspard Ulliel真的還滿會演的,他選的劇本也都還不錯,但不知怎麼的該片的導演好像不怎麼會說故事。
以本片來說,是部傳記電影,主要是在說YSL創辦人Yves Saint Laurent登峰造極的過程及生活。
所謂傳記電影,當然就是去緬懷某位大師,本片亦然;不過一個人的人生是那麼的長、又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該如何取捨著實是個大學問,而本片導演則是選擇述說關於Saint Laurent的愛情故事。
然而,關於如何經營品牌、還有建立品牌的過程及其付出的努力,在本片皆不是重點: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YSL成功的過程,那我則不建議你觀看本片。
說起來,這部片其實是有點冗長的,全片150分鐘老實說是太長了,我在觀看本片時,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好幾度偷看時間軸想著還有多久。
我想了一想,大概是這位導演的野心實在太強大了,他很想把Saint Laurent一生所有重要的、偉大的事蹟放進本片中
伊夫?圣?羅蘭, YSL品牌創始人、“色彩的創造者”、時尚的革新者、一生未婚的同性戀者……加諸他身上的標簽數不勝數,年少成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特質,與酗酒、濫交、吸毒的獵奇故事,成為纏繞他一生的兩個話題,使之成為時尚界繞不開的傳奇人物。
他是法國人偏愛的時尚大師,曾兩次獲得法國國家榮譽勛章,關于他的記載無數,僅2014年就有兩部關于他的傳記電影問世,而電影創作過程中的明爭暗斗,應和著他充滿贊譽與詬病的一生。
與《伊夫圣羅蘭傳》這部相對傳統的傳記電影相比,貝特朗?波尼洛執導的《圣羅蘭傳》更具藝術電影的特質。電影選取了圣羅蘭一生中巔峰的七年(1967——1974)集中展現他的傾世才情與艷情故事,其余部分則采用非線性敘事手法跳躍剪輯,營造出一種意識流敘事的朦朧美感。
曾獲凱撒電影獎的法國演員加斯帕德?尤利爾出演圣羅蘭,細膩優雅的表演風格,完美傳達了圣羅蘭本人的神韻。因《阿黛爾的生活》而聲名鵲起的蕾雅?賽杜,在片中扮演圣羅蘭的創作繆斯一角。
電影開始的時候
中國觀眾或許不知道,今年有兩部有關時尚大師伊夫圣羅蘭的法國電影,前一部加里-勒斯培執導的《伊夫圣羅蘭傳》已經先在法國上映。不過就今天的情形來看,由成名已久的貝特朗-波尼洛執導的這部《圣羅蘭傳》似乎更能在評論界獲得好的口碑。《綜藝》直言兩者之間,就如同成衣與高定的差別。
不談題材撞車的問題,單看今年戛納電影節,就有《摩納哥王妃》、《透納先生》、《圣羅蘭傳》、《狐貍獵手》、《吉米的舞廳》等多部傳記電影。眾所周知,傳記片是奧斯卡的最愛,也是演員沖擊獎項的最佳選擇,但在戛納這樣的藝術電影評獎中還是有些尷尬,拍得太工整會不夠創新,拍得太先鋒也會招致不滿。而近年來的傳記片往往有兩種俗套,一是放大戲劇性,高潮迭起,結尾煽情,二是宣稱回歸人的本身,走情緒路線,常常充斥著意識流的自戀闡述。兩部圣羅蘭傳記電影恐怕正是這兩種代表。
《圣羅蘭傳》的導演貝特朗-波尼洛曾攜《蒂蕾西亞》和《妓院里的回憶》入圍過戛納主競賽單元,有古典音樂背景的他,也偏好古典題材
比起演唱會和音樂大使我更熱衷于品牌背后的創始人 畢竟 他才是最有資格的代言人
片子是在九龍的the grand cinema看的,入場時我還被查了身份證,咳咳,a gentle reminder: 三級片。
本來預計它是一部意識流風的晦澀電影,但發現並非如此,大概因為是用了不少意義明確的象徵:鏡子、蛇、佛像、Proust……
而且編劇巧妙的藉助書信等形式把YSL的動機思想說了出來,也許還是怕難明orz:
比如Yves給Jacques的信裡寫道:“我愛沒有靈魂的肉體,因為靈魂在他處”──他們的愛情;
Yves的母親給他念他小時候寫的詩句:“你擁有青春、美貌、名聲、才華,但你已厭倦了這一切”──Yves的墮落沉迷;
圣羅蘭傳:匠心精制!moi et ma mèr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