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0 00:04
首映:2009-10-09
年代:2009
時長:127 分鐘 / 1
語言:英語
評分:8.2
觀看數:28901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城市廣場:緊湊的愛情片 永恒的弱勢和追求
借《城市廣場》討論我的認識論
我們認識世界秩序的原理是什么?我們如何獲得并認可知識?假如認識論的問題有了定論,有了對這個原理的詳細闡釋,那么這個詳細闡釋本身也就成為了知識,也就成為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那么既然原理作為“知識”的其中一部分,我們發現并認識原理的過程本身也就成為了認識論的一個特例。
正如對原理究竟如何的無窮追問,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本身就是可以無窮追問的。例如對這個現象:比薩斜塔實驗中物體下落速度與質量無關,的解釋通常是:他們所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且比例系數一致
看完《城市廣場》,我似乎覺得自己有很多話想說,但是念頭們爭先恐后的,不知道怎么排隊。
希帕提婭的兩句話最棒:一是“我信仰哲學”,二是“我不能不去懷疑”。
希帕提婭生活在一個充滿憤怒的年代,饑餓、壓抑和傷害,痛苦給了我們足夠的理由去憤怒,但是不是憤怒可以給我們足夠的理由不去懷疑,或者不去懷疑我們的懷疑。
前幾天,我看見三個奔赴青海做報道的記者,把一張站在救災帳篷前表情高興造型輕浮的合影發到網上。頓時網民憤怒了。憤怒的如同,看到女兒被輪奸致死卻無法將兇手正法的母親,看到報道問題疫苗而被短信威脅的記者,看到油價、房價、交通、環境……是的,也許一度我們確實連憤怒的權利也沒有,這突如其來的正義感,責任感,如同一腔熱血,還是一灘憋久的精子。沒有懷疑的憤怒,就好象已經確定了終極的正確,不會懷疑途經的方式。當我們看見電影里,圣戰士手中飛蝗的石塊和猙獰的面孔,可是那似曾相識的數千條bbs留言板磚。
就是那個三個照合影的記者,我說他們的舉止不當,但也許與本性無關
信仰的問題。
都說現在這個社會缺乏信仰。該信什么,不該信什么如何選擇?誰來選擇?
也許你還可以選擇是個好事,不管你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至少還有得選擇。當一個時代到了沒有選擇的時候,那是什么時候?那是黑暗時代。我們人類歷史上有過那種時代,那個時代叫做中世紀。那是一個漫長的黑暗的時代,一個人類文明停滯的時代。
《城市廣場》(Agora) 講得就是那個黑暗時代來臨之前的事。
這是一部很容易錯過的好片,因為許多介紹把這個歸為古典愛情片大片,當然你也可以這么看。從片子中也可看到愛情與背叛。但我認為還是應該算一部史詩片。只不過不巧的是這部史詩片的主角是一位女性,一位杰出的女性。也正因為是女性,才能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劇性。
影片《城市廣場》反映的是公元4世紀晚期,羅馬帝國江河日下,地處埃及行省的亞歷山大港如同落日余暉,該港擁有人類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不僅是文化寶庫也是宗教場所,是多神教徒參拜先神的地方。此時的亞歷山大不僅有傳統的多神教,猶太教還有屢禁不止的基督教。
當時守著家里那個超小的電視機看Goya獎直播的時候,感覺這部片子出盡了風頭,但是后來在看過所有Goya獎的獲獎片子之后,我只想說,西班牙電影發展的還是不行。
記得這部片子上映之前,我還在SEVILLA旅行,滿大街都是這片子的宣傳海報,感覺整個西班牙都在期待這部電影。導演確實是比較有名,他之前的片子我最喜歡的就是abre los ojos,不過這一部確實很一般。
的確,這種情節對歐洲人或許有很大的沖擊,但是對于經歷了這么多的中國人來說,見怪不該。幾十年前,我們就是喊著口號逼著一群又一群的知識分子先驅自殺或者是被自殺的。要說信仰,這種暴行和信仰無關,不過是幾個男人之間的政治爭奪,而恰恰某個應該保護她的男人比較窩囊,所以就出現了最后的結局。
我不知道到底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什么,看到宗教間的沖突,看到信仰的本質,還是看到科學的無力。我在這部電影中只看到了一段普普通通平淡無奇的歷史,而且完全不能讓我感到同情,只能讓我感到羅馬的行政長官真是窩囊。
我覺得如果讓導演在中國20世紀的歷史中取材來拍和本片相似的電影
額沒想象中的好。為了電影技法(除了老google earth,電影技法上確實可以)把Hypatia哲學上的表現局限在天文一條線上,局限了。Agora是市民扯蛋吹牛批的地方,作為一個哲人,電影竟然沒有表現Hypatia從事當時哲人最喜聞樂見的活動,要么電影名是指agora淪為宗教之爭的場所,表達了對古典時代落幕的惋惜,那就有點不明確了,因為電影中Hypatia沒有參與到古典agora活動之中。而且作為一個數學狗,Hypatia作為數學家的一面幾乎神隱,去掉圓錐曲線這個明確聯系于主線上的內容
城市廣場:緊湊的愛情片 永恒的弱勢和追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