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麗似乎不是她的本名,她想擺脫未婚夫的糾纏。
2、她母親做了心臟手術,無法承受太大的刺激。(或許未婚夫也幫了忙。)
3、艾哈邁德離婚了,因為痛苦的結局比沒有結局的痛苦好。她對這句話和說這句話的人都很有感覺。
4、未婚夫自稱哥哥,說明伊麗想離開他的階段已經很深入推進了,他仍然想糾纏。他有私家車,說明經濟條件不錯,伊麗不是嫌貧愛富。
5、未婚夫是個暴脾氣,難以想象伊麗提出分手時發生過什么。他不肯放開伊麗,那個假LV包(我認為是假的)一方面表達了女性對西方生活的訴求

還是在伊朗同學的推薦下看了這部電影,據說這部片子在伊朗國內的評價一直是高于一次別離的。之前看了豆瓣的其他評論,一直有種這又是一部婦女解放電影的假象,但和同學討論后,卻出乎意料地發現所有伊朗同學都堅決認為Elly是自殺這個事實不可接受。
當然,Elly的死因其實并不是那么重要,局內局外人的感受,本來也就不該一致。只是似乎第一眼看過去,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個糾結于傳統道德觀和內心真實聲音之間的女人的無奈;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能把眼光從對Elly的聚焦轉移到整個旅行的每個人身上,拋棄對于伊朗社會先見性的偏見,也許會看見更多關于人與社會本身的關于道德和倫理的探討。無論Elly是何種陰差陽錯踏上了這次死亡之旅,也無論她的過去如何,在這群人中間,她永遠是出離于核心的一個局外人的角色。
這不由讓人覺得心寒——在你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去懷疑而不是信任;于是在她失蹤后,大家一致的反應是她是不是離開了,而不是萬分確定她其實是救人而死。我個人覺得

《關于伊麗》悲劇只會發生在好人與好人之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