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14:26
首映:2016-04-29(中國大陸)
年代:2016
時長:131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英語,粵語
評分:6.4
觀看數:55747
來源網:三年網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沒有標題 短評超字數 所以……
首先,湯唯女神依舊美得活潑驚人,秀波大叔依舊儒雅帥氣得想要嫁了他。
關于女主的背景設定,覺得略有不足,似乎是為了延續前一集的女主的職業風格,不二情書這一集給她安排了一個繼承了老父性格弱點賭鬼脫離不了賭場的設定。從小甚至是提著刀囂張了那么一陣子人稱蛟爺的賭場游蕩分子。
但是好像并沒有什么用。這部片子風格這么浪漫,盡管蛟爺這樣的童年也可以浪漫,但導演拍出來的風格實在是有點混啊。
這部片子最精彩的反而不是男女主的主線愛情。
大牛在工作中遇到的那對中國老夫婦,這樣的愛情卻真是溫暖的叫人要哭。教堂婚禮那一幕,他一直在說送過驢啦是明媒正娶啦,執拗得真可愛,而老婦人也真是漂亮,氣質好,聽了老頭子的嫌棄也一直在笑,卻在他說來世如果找到一個脾氣比他好的人嫁給他也沒意見時,哭了。
莫名的想起一句話:我倆結交定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似乎是在桂林看印象劉三姐時聽到的。
誓言深重。
看兩位老人的生活,瑣碎溫暖。老爺子喜歡講古文,連渴不飲盜泉之水這樣的話也排布給大牛看。
老爺子去世后
碎碎念《北京遇上西雅圖》
(喜歡《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姑娘們,快來看,快來噴)
首先簡述情況。自己是從心術開始留意吳秀波的。后來知道他原來是紅孩兒。大風吹啊大風吹,紅孩兒已經是中二大叔,我居然還宛如小姑娘。O(∩_∩)O哈哈~
《北京遇上西雅圖第一部》,是在家里看的,廣電互動點播,好洋氣。沒有驚艷的感覺。只覺得一個大肚子孕婦穿著中跟直筒靴和一個小朋友、一個老男人在房間里跳happy舞,好生對自己和BB不負責。湯唯已不是《色戒》、《晚秋》里那個欲說還休、欲拒還迎的她。還好有吳秀波,中二大叔還是很有市場的。對第一部的感覺,很平淡無味,雞肋一塊。其實雞肋到底什么味道我也不知道,看上去好恐怖。
《北京遇上西雅圖第二部——不二情書》,是和宇宙無敵純情美少女瑤瑤姑娘在電影院看的。我真的是去看臉的。吳秀波的臉。湯唯的臉。宣傳說是不一樣的故事,所以略微有了一丟丟小期待,期望故事能出彩。結果!穩穩的,妥妥的,我看了一場靈異片。當看到吳秀波碩大的胸肌(根本不協調)時,我覺得我又看了一場恐怖片
本來出于對此情此景,想給三星。想到老爺爺老奶奶的感人深情,掂量掂量,而又看到幾篇吐槽合理性的影評。想想覺得我確實希望國產片兒能給點力,但是硬傷滿滿我也沒辦法。
情書尤其時代性,在以前通話通信不便的年代,情書大行其道。而在今日除了一些公文需要寄信,我實在想不到日常交流中有什么通訊不靠網絡和電子。
如今的年代,一年的時間里,期待對方信件的話,理應交換手機號微信號電郵不是么?
另外就是,人物設定有點假。我很難相信從小打打殺殺經歷過許多男人的犀利女主會和唯利是圖世故風流的男主認真相戀。他倆的日常都不干凈,最后安排兩人的巧遇并沒有讓人感動。
倒是有種相親節目速配成功牽手后,吃頓飯然后各自回自己的城市繼續生活的既視感。
很多姑娘問:我為什么總是遇不到那個對的人?
數年以前,我讀余杰的一本小說《香草山》,書中的男女青年以書信文字相愛,用彼此相知的靈魂,探討著人世間的孤獨,自由,與愛。書中最后寫下這樣一句情詩——
“在這片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為之受苦。”
從此我懂得,之所以覺得苦,覺得生活操蛋,不值得,是因為沒有那雙共同望向黑暗的眼睛。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被這句情詩攫住,并以此尋覓那“香草山上的良人”,我信這世上的愛情就是,兩顆真心,對對碰。
這就是對的人,如圣經之歌:
“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可后來我知道,斯人,非物,并不是羚羊或者小鹿。人類比動物痛苦的一點是,鼻子不行,沒有辦法像羚羊小鹿那樣通過氣味辨別真心;耳朵嘴巴都不行,總是雞同鴨講;我也不能像深海座頭鯨那樣,通過同頻率,來辨別愛人。
于是,我們遇不到。生活之苦,飽嘗孤獨,就成了必然。
因為,我們已戴上生存的面具。
就像電影里,脆弱少女
純粹個人想法。
實際上,我不喜歡《北京遇上西雅圖1》,它的三觀不符合我的三觀,對神結局也難以理解,女主光環太重,脫離了現實。
這種情緒帶到第二部,我抱著我就隨便看看的心態——咦?比第一部文藝了很多喲!作為一個古詩詞控,我對電影里古詩詞的頻繁出現有了些許心理變化,從一開始的贊賞,到后面變得有點倒胃口——有點太多了吧——好比如,一道菜中要有點佐料,有佐料味道更好,但這點佐料不能太多,多了味道就變了。再一個,只是單純地背書,沒有太多美感,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眼鏡王的文藝范,那是融和后自成一家的文和藝。
還是古詩詞問題,他們怎么懂這么多呀?為了證明他們都上過高中嗎?都用過人教版語文嗎?說實話,兩個人從小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個滿嘴跑火車,一個賭鬼,出口就是中國古詩詞,真的很不符合邏輯!
兩個人,放在現實生活中來講,也都是反面教材啊。
嬌就是個賭徒,延續上部“主角光環”,她想怎樣最后就一定會怎樣——第一部,她不想做第三者,想找個好人在一起,說干就干,一轉身成了網站編輯,然后等待主角大叔
剛看完《媽閣是座城》,又看完了這個!兩部電影在“賭”這方面點有一定的探究。一部電影就是一本書,一份人生,一份感悟。時代的演變,高鐵的快速推進,互聯網的零距離,人與人距離的被無限的縮短,而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無限的拉長。什么都講究效率,老一輩的人生活很慢,跟了一個人就跟一輩子,新一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信”是等待是期待是期許是慢下來去生活,去滿下來感悟人生。“性”時代快速變化下“欲望”的結晶,是如今時代發展所必然的,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但這是最合適的。在繁華的城市中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沒有標題 短評超字數 所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