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1 02:45
首映:2008-11-26(美國)
年代:2008
時長:128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3
觀看數:84275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米爾克》如詠嘆調般唯美
這兩年,出演傳記片似乎獲最佳男女主角獎的成數很高,肖恩潘再一次加大了這個比例。當我看完電影時,我覺得,肖恩潘拿這個獎實在是名至實歸,他太強大了。當我看到他在地鐵過道里遇到scotty的片段,那欲言又止帶了一點羞澀的神情,我就折服了。
有人說百萬富翁表達了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我覺得米爾克才真正的表達了這種堅持。米爾克為了爭取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付出了許多,幾次競選失敗,第一個男友離去,第二個男友自殺,他甚至明白自己隨時有失去生命的危險,所以他留下了那個錄音帶。這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一個有著大愛精神的勇敢的人。
我們大都是平庸而懦弱的,我們有我們的正義感,但我們只會在不腰疼的時候吶喊幾句口號,但當需要我們犧牲自身利益去做一些什么的時候,我們大都選擇縮在家里,拍著桌子表示憤怒,然后轉過頭圍著桌子吃著鍋子里的羊肉海鮮,再然后看看碟想想那些勇士嘆上幾口氣。
絕大部分的我們都沒有米爾克的勇氣,但幸好世界上不僅僅是絕大部分的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著米爾克這樣的勇者,所以我們的時代可以進步
開篇沒看到美少年,膚淺的我正準備關掉的時候突然抽回了手。去舊金山時和一群大媽們一起都那條同性戀大街新奇的拍照直到市政廳。那時候不知道這個故事,就像在美國工作時奧巴馬政府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例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意義一樣,這根本就是不值得關注的事嘛!但是,看完電影后我在想8年前為8號法案發愁的孩子們今天是否看到了希望了呢?
少數人的生活只是容易被踐踏,不是應該被踐踏,恰恰相反的是應該更加注意自己是否不經意間地傷害到了他人。而不是像那些霸凌的校園暴力者,欺負別人的時候有種快感
1. 西恩潘勝選那顆中景鏡頭實在令人感動,愛普斯坦提到的上像性(photogenie'),如果用狹礙的定義來說,我認為西恩潘的臉足以構成一整部戲中最激情的片段,所有的興奮情緒出口都由那張臉所擴張。
2. 殺了人之後的市議員那幾個反拍,角色在市議會空間內遊走,週遭的聲音逐漸放大與變形(當然還是有壓抑其強烈性的殘念),都讓我聯想不論是他早期的痞子逛沙漠(最後那場約莫十數分鐘的長鏡頭),大象(拿著槍的少年殺手跟拍),超脫末日(由Michael Pitt飾演那位偽curt cobain那場練團室慢慢拉遠景)與迷幻公園(洗澡那場戲),milk在一種葛斯式規規矩矩的電影(早期得獎的心靈捕手,心靈訪客,1999重拍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等),仍強烈的留下了一些導演印記在裡頭。
3. 不禁還是有點小批評,高達曾在電影史裡頭說到,再電影發明的一百多年以來,我們已經累積了太多再現的影像,不論膠捲,錄像或其他各式電子媒體皆然。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那麼最後正拍再現遊行群眾的那個鏡頭再接一個檔案遊行的影像,前者似乎是不需要了,X說若是遊行要拍正面走向鏡頭的可能性不高
支持還是反對同性戀,這一爭論,被政客們當做競選的話題加以利用,謀取自己政治上的權力。
但是同性戀者們為了和偏見作斗爭,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利用政治,為自己謀得權利。
給電影打5星,并不是因為其中的政治斗爭或者說是少數弱勢群體的維權。
我從電影中更加了解了同性戀這一群體,更加理解了他們的感情傾向。他們和我們沒有什么區別,和艾滋更沒有什么聯系。所以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讓更多人了解同性戀這一群體。
跳出同性戀這一話題,我對電影的更深層次理解是:我們要勇于對不平等的現象進行斗爭。
《米爾克》擁有格斯·范·桑特電影的標準元素:同性戀、死亡、青春……但也有更多的非格斯·范·桑特典型風格的元素,比如:政治、史實、傳記……
格斯·范·桑特此前也不是沒拍過以現實人物為題材的電影,比如表現柯本最后時光的《最后的日子》,但那更多還是他個人迷離風格的體現。而在本片中,他的個人風格烙印幾乎淡去,那些標志性的悠長鏡頭也難覓蹤跡。
格斯·范·桑特熱衷表現同性戀不假,但是除了《巴黎我愛你》中的那個小短片外,他幾乎很少展現同性愛情浪漫的一面。而本片開頭卻奉獻了我在電影中所見過的最飛速的一見鐘情——僅僅是在地鐵站里匆匆擦身而過,觀眾甚至連人影都還沒看清,米爾克就已經認定了要與他共度40歲生日的人——Scott。
影片最夢幻的部分全部集中在開篇,Milk與Scott的第一次親昵,兩人離開紐約開車奔赴舊金山,以及兩人初到舊金山開了自己的小店后,旁若無人地在路邊一坐一蹲的接吻……這些段落依稀還能感覺到格斯·范·桑特的風格,斑駁晃動的畫面,詩意的鏡頭,還有歡快的音樂,流露出他慣有的抒情氣質。
當然
《米爾克》如詠嘆調般唯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6626.html